人才招聘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lentblog

博文

南航功能材料物理力学课题组70w+诚聘海外优秀博士后

已有 1413 次阅读 2024-6-6 16:48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一、课题组简介 

本课题组致力于从原子尺度入手,结合理论和实验以及机器学习等手段,认识低维纳米材料的多场耦合功能性,研究轻质结构材料的断裂与失效机制,从而指导开展功能纳米材料和高温轻质结构材料的理性设计与制备。近年来,课题组将研究兴趣扩展至功能材料与水组成的固液界面,探索基于固液界面多场耦合的能量转换新途径,构建水伏能源与水伏智能的理论基础。课题组拥有充足的高性能计算资源和先进的仪器设备,并主持了一批国家和省部级重要项目。 

二、招聘条件 

(1)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修养,遵纪守法,身心健康。 

(2)毕业于海外知名高校或科研院所,国际一流学科或合作导师公认一流,具有力学、凝聚态物理、材料等学科相关研究背景的海外优秀博士,年龄不超过35周岁。 

(3)品学兼优,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能够独立完成所需研究工作,具有较强的中英文写作与交流能力。 

(4)博士后设站学科:力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 

(5)招聘方向:低维量子材料、轻质结构材料、水伏科学与技术 

 

三、平台条件 

科研平台 

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及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 

纳智能材料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应用力学中心公共服务平台 

分析测试中心 

学校建有校级分析测试中心,是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测试平台、跨学科交叉研究的科研服务平台,包括双球差校正透射电镜、FIB双束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荧光光谱仪、高分辨质谱仪等仪器设备,为高水平科研提供共享服务。 

高性能计算平台 

团队自建浮点运算速度达十万亿次高性能计算集群,光纤直连,并配备专业技术团队保障高效使用平台资源。学校建有自主高性能计算平台,包括大规模CPU和GPU节点,设计性能到3Pflops,满足航空、航天、能源、机械、控制、材料、信息、数理等学科的计算需求。 

 

四、岗位描述 

聘期三年,依托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及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从事先进材料与结构力学、固液界面物理力学等方面专项课题的研究;支持申报江苏省卓越博士后计划(入选概率大),南京市2024年度留学人员科技创新项目等;学术业绩优秀者可直接聘为副研究员。 

五、岗位待遇 

国际竞争力的薪酬:学校提供基础年薪24万/年,合作导师不低于6万/年,通过校外评审后团队配套30万/年,入选 “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等的资助者,国家和学校待遇叠加发放,年薪总计不低于70万。 

子女入学:参照事业编制人员,享受子女入学入托等福利。 

生活保证:学校按照相关文件规定提供单身公寓租住。 

发展空间:在站满1年可参加学校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指标单列,成功晋升后可获得事业编制长期留团队发展;若聘期内业绩突出,推荐申报国家级青年人才,推荐指标单列,获得学校规定的相应待遇。 

 

课题组负责人简介 

张助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先后留学于美国内布拉斯大学林肯分校和莱斯大学,主要从事低维功能材料和结构材料的物理力学研究。在Nature Nanotech.、PRL、JACS、JMPS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件;论文被SCI他引9000余次,连续进入2020-2023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曾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项目(2017)、江苏教授和江苏省“双创人才”(2019),获得过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2021)、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2020)、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1、2022)等。担任Int. J. Smart Nano Mater.副主编,Acta Mech. Sinica、《固体力学学报》等5个中英文期刊的(青年)编委,以及中国力学学会物理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微纳米力学工作组组员等。 

六、应聘方式 

请申请人将应聘材料(包括个人简历、学历学位证书及其他能证明本人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佐证材料)打包发送至邮箱chuwazhang@nuaa.edu.cn。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5155-1437157.html

上一篇:华南理工大学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诚邀全球英才加盟
下一篇:广州实验室李筝课题组公开招聘
收藏 IP: 140.250.24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19: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