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导师,不是好就是坏

已有 16857 次阅读 2014-5-24 11:52 |个人分类:研究生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导师, 师生关系, 研究生教育, 师从天才

导师,不是好就是坏

(王德华)

 

(今天的北京,阴雨绵绵,凉快了许多。阴郁的天气,人心里也不敞亮,有些压抑。压抑的心情下,讨论当今的师生关系,是自找没趣。)

写几句读《师从天才》的读书笔记(注:加引号的内容是抄录自《师从天才》一书)。

 

师生关系是充满感情色彩的。

“导师不是好就是坏,极少中性的。”

这是《师从天才》的作者在采访科学家时的感受。当她问及被采访科学家们们的导师时,“对方马上就停止面无表情地背诵过去的情况。其声音或变得柔和,或语速加快,或因愤怒而提高,总之是充满感情。”师生关系不是一般的人事关系,也不是缺乏情感,反而是具有强烈情感的关系,所以才有婚恋关系、朋友关系、父子关系、师徒关系等等的比拟。

师生关系是充满了感情色彩的,古今中外都是这样。“导师”这个角色的出现,本身就是具有强烈感情因素的。师生“双方会投入狂热的日常工作,每天工作时间会很长,并将分享实验成功的喜悦,或是失败的沮丧。通过这种关系,学生按导师的方式得到培养,学生带着自己的一种看法,一种风格,一种口味或只是一种对成为‘好的科学’的内心感受而离去。通过这种关系,偏爱被认同,科研事业得以发展,某一学科的统治地位得以延续。但通过这种关系,有时会引发愤慨,乃至终生的怨恨。”

 

做学问,一定要师从天才。

读研究生,影响自己最大的人生当然是导师。所以,选择什么样的导师,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你的将来的学术生涯。下棋找高手,登高望远,这些道理似乎很容易懂,但真正践行的不多。走捷径,容易,简单,轻松,是一般人喜欢追求的。

“一个科学家的早期声誉,几乎一半取决于他在谁的实验室工作过- 他是谁的后代,另一半则取决于他的科学发现。… …有一种说法,在美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一半以上曾师从诺贝尔奖得主。”

 

实验室就是一个小社会。

一个实验室有不同性格的人,不同家庭背景和教育背景的人,不同的地理文化,不同的地域传统等等,这就组成了一个小社会。

“(实验室成员)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有明确的特点和气氛。在这个紧密的、有限的小社会中,(可以)听到并看到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友谊、竞争和愤怒,对诺贝尔奖的野心,实验室中的朋友聚会及绯闻,实验做到一半时狼吞虎咽比萨饼,电泳室外的流言蜚语,争用设备与争先引起实验室主任的注意,年轻人的爱和无限热情,以及深深的、日益加重的愤怒。”

既然是一个小社会,对于实验室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所以,出现问题,很容易理解,不是不可思议。不可理解,是自己没有遇到,总觉得社会上那些人和事不会在自己身边。遇到了,你也就明白了,也就理解了,真的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吃惊、震惊、惊讶,这些心理也都是正常的。

社会是多样化的,一些事情和人,只要不违反基本原则,只要不跨越底线,是应该容忍的。不宽容,是自找难堪。

 

导师需要宽厚的胸怀

科学发现重视优先权。这个好主意是谁提出来的?这个好点子是谁贡献的?这个好问题是谁发现的?《师从天才》书中描述了实验员因谁是“微粒体酶”的第一发现者而与实验室的头布洛迪闹翻了的情况。关于这个争议,后来有实验室的人员回忆说:“(他指了指刚修好的一个小院),假设你要设计一个小院,有好几个人一起设计。你对大家说‘这儿砌些砖怎么样?’另外,你自己想‘这儿可以砌堵墙。’这时有人说了‘对呀,这儿可以砌堵墙!’那么是谁先说的?是谁的主意?科学上的事也是这样。大家一起共事,很难说谁在想什么。大家都在努力研究。”

与实验室的头分道扬镳后,这位实验员在另一个大学申请博士学位时,布洛迪是答辩委员会委员,但没有为难他。还有一件事情,在这位实验员读博士学位后求职的时候,研究所的新任所长很欣赏他,但担心他的“聪慧绝顶、育人有方,但相当专制,不肯让手下人独立行事”性格的大权在握的布洛迪。出乎意料,布洛迪“大力推荐,称赞他聪明、有能力、多产,而且没有问题,他已经羽翼丰满、可以单飞了。”几年后,已经获得博士学位并作出了新的突出科研成绩的这位实验员说:“我曾经做过的最好的事是和布洛迪共事,次好的事是离开了他。”

 

学生出了问题,首先是导师的责任。

一个团队需要有健康的文化和传统,需要建立、传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和文化。

学生做人的问题,是父母的责任,是幼儿园、中小学老师的责任。

学术规范,学术人的素养问题,是导师的责任。在这些方面出了问题,导师要首先自己吞下苦果。不要抱怨,不要哭喊。导师必须告诉学生什么样的学术规范是正常的,哪些是错误的。我们今天学术界很多方面都是不正常的,有些是极其错误的。不只是国内的导师们不懂,受过海外教育的导师们也有很多不懂。师生发生成果争执,双方开口对骂,那是厕所里打架。导师自己不遵守学术规范,不要责备学生更出格,这叫青出于蓝。导师自己对自己的导师不尊重,对同行不尊重,出了白眼狼学生,也是自食其果。我们很多导师自己就没有底线,没有学术规范,没有学术素养。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导师看似在帮助学生、为学生着想的一些做法,很明显是违背了学术规范,这是在助纣为虐,是在践踏学术规范,不值得宣扬,编辑更不能精选这类文章。也可能是导师自己没有意识到,也许是编辑们也不懂什么是正常的学术规范。所以,科学网上不科学的内容很多,本是正常,但年轻学生不可以盲目信从,要学会理性判断。满嘴跑火车的科学家不少,说话不靠谱、不着调的导师也不是少数。不是“为了学生好”就是正确的,有些事情是不得已,自己应该清楚是否合理正确。如果自己意识不到,还拿出来炫耀,那就是无知者无畏了。您做了违规的好事,可以学习雷锋,记在日记本上,但不要说出来。一个人不会永远正确,也不会一无是处。所以,我们需要教育。所以,年轻的研究生需要导师。所以,导师不要只是催着要数据,要文章。读研究生,绝对不是一篇文章的事情。学生与导师的关系,也不是跟着发表一篇论文的关系。

说点有用的。我们都知道从事科学研究,应该选择“重要的科学问题”。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是重要的呢,如何发现这些重要的科学问题呢?遇到了重要的科学问题又如何去辨别呢?

“要找出以上问题的答案,从书本上去找是没有用的,就算直接把答案交给你也没用。问题的答案更经常是通过榜样(的作用)在不经意间传递的,通过知名科学家与门生多年密切共事的耳濡目染,通过喃喃讲出的题外话,嘟嘟囔囔的咒骂,通过一笑一蹙,以及感激时的惊叹,而使门生心领神会。”

所以,一个集体里,成员之间需要坦诚,需要敞开心扉,需要一种轻松舒适的氛围。成员之间不能设防,不能收集“罪证”,不能相互诋毁,不能过河拆桥,不能一锤子买卖。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是起码的相处原则。

没有健康舒适轻松的氛围,没有健康的学术讨论氛围,每个人过得一定不是所希望的生活,科研也好不到哪里去。集体的力量,不可疏忽。

 



导师与学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797273.html

上一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还能庄重起来吗?
下一篇:浮躁的环境下,更要学会宽恕
收藏 IP: 210.73.2.*| 热度|

69 王春艳 武夷山 王振亭 周可真 魏国 曹聪 郭战胜 唐凌峰 徐耀 谢强 林中祥 吕洪波 陈万浩 刘立 许洪光 刘全生 曹建军 赵纪军 秦逸人 刁有彬 姚小鸥 唐常杰 梁建华 刘善芹 梁进 赵序茅 戴小华 王树松 黄宝臣 肖振亚 王琛柱 孙学军 汤小天 徐大彬 李学宽 马兆海 苏光松 王贵金 李东风 韩世清 张彦虎 吴春明 薛宇 唐小卿 李庆祥 袁海涛 王军军 徐萌萌 齐云龙 陆俊茜 高建国 余国志 李海东 肖重发 胡美灵 xqhuang wangqinling biofans JIANHUN wgq3867 zhangsuigen8504 Majorite lingling101 wentaozhu zjliu66 yunmu xiangyu123 XuexingLu zg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1: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