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宇之涧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Know

博文

漫谈错误的技术预测 精选

已有 35476 次阅读 2015-4-3 09:32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技术预测, 研究模式

【注:本文已发表在2015年第3期《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


最近《IEEE The Institute》杂志列出了历史上五个著名的错误技术预测[1],很多读者们看过之后觉得不过瘾。在此笔者又追加了若干有名的错误预测以飨读者(如表1):

1. 著名的错误技术预测

 

这些预测者都是各自领域的精英,为何他们会做出这些看起来有些荒唐的预测?先抛开这个问题,让我们把视线从技术转向股市,来看一下马化腾对腾讯股票的预测。20106月至201110月的一年多时间里,马化腾先后7次减持腾讯股票,损失17.5亿港元(见表2)。分析人士称,这是马化腾与一些投资机构对赌的结果。稍加推敲,我们可以猜测马化腾在与投资机构达成对赌协议时,他肯定没有预测到腾讯股票能达到200元,他心里的估价应该是低于67.806元。 

2. 20106-201110月期间马化腾减持腾讯股票情况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即使是比任何人都了解腾讯的马化腾,也依然无法预测自己公司的股价。然而今天,我们很多人却在热衷于预测,比如机器人的智慧将很快超越人类、人的知识可以通过互联网下载获得等等。在笔者一开始接触到这些预测时,感到非常惊叹。  

后来笔者慢慢地开始觉察和体会到预测也存在“测不准原理”:未来越遥远越容易预测,目标越宏观越容易预测;当决定朝着目标前进时,就会发现相比于预测中美好的未来,现实其实很残酷——哪怕是未来几个月甚至几个星期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几乎一切都不可预测。这一点,也正是管理大师柯林斯在其《选择卓越》一书中的核心理念。   

不可预测,或者说不确定性,普遍存在于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尤其是对于科研活动——我们可以设定一个研究预期目标,但却无法准确地预测几年后的研究成果,也很难预测未来成果的影响力。而好的研究其实就是一个选择的过程,研究中会不断出现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分析、判断与选择,从而探索出一条可行的道路。 

1.两种不同的研究模式:目标驱动式(Objective Scheme)与培育式(Nurturing Scheme)。 

面对研究过程的不可预测性与不确定性,不同的对待和处理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心态和结果。图1是著名生物学家Uri Alon总结的两种不同类型研究模式[2]:一种是目标驱动式(Objective Scheme)研究。这种研究设定的目标非常明确,更像是一个技术路线既定的工程项目,研究过程被严格控制与管理。但是这种研究模式下出现预料之外的结果时,研究人员很容易气馁,于是会开始质疑既定目标,进而质疑制定目标的导师或者负责人的能力。另一种是培育式(Nurturing Scheme)研究。这种模式虽然也设定研究目标,但预先考虑到研究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此,当出现一些预料之外的情况,研究人员会以一种沉着冷静的心态去应对,及时分析调整研究方向,即使与既定目标出现偏差也坦然接受,这样反而更有可能开辟出新的研究方向。 

笔者越来越体会到好心态对于研究的重要性。只有坦然面对研究的不可预测性与不确定性,才能在研究的低谷、在最艰难的时候,依然保持斗志,坚持不放弃。笔者曾经与Berkeley AMPLab的成员交流过他们的研究模式,发现事实上他们很多研究工作在发表前都被拒过很多次。比如现在由创业公司Mesosphere进行产业化的Mesos曾经被拒了2年,最终发表在NSDI 2011;在国际上引领大数据分析的Spark则在被拒了1年半后才最终发表在NSDI 2012;而发表在SOSP 2013Sparraw工作更是在致谢中感谢了HotCloud 2012OSDI 2012NSDI 2013SOSP 2013的评审人。但是AMPLab实验室的成员有着非常好的心态,他们都有一种信念,相信自己的工作最终肯定能在顶级会议上发表。而这种信念,一方面来自导师的指导和灌输,另一方面也是得益于师兄师姐们“悲惨”经历所提供的参考。在这样的实验室氛围中,他们已经在潜意识中认识到了做一流研究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哪怕是在世界顶尖实验室,也无法保证研究工作一次投稿即被接收。 

事实上,正如柯林斯的《选择卓越》书中分析,那些卓越的企业也都有好心态。他们接受未来不可预测的残酷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计划和行动,“先子弹,后炮弹”。更直白的表达其实就是“走一步,看一步,时刻做好调整的准备”! 

本文开篇的那些错误的技术预测,因为做出预测人的身份与地位而被人为地放大了。事实上,我们必须看到,这些“错误的预言家”其实在绝大多数时候作出了比绝大多数人更正确的预测,才达到了被别人用放大镜观察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他们的总体预测准确度是令人敬畏的。


[1] Five Famously WrongPredictions About Technology, IEEE The Institue, 2014.

[2] Uri Alon, How To Choose aGood Scientific Problem, Molecular Cell 35, September 25, 200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4166-879479.html

上一篇:浅谈产业界与学术界的合作研究
下一篇:忆2012年普林斯顿毕业季
收藏 IP: 159.226.43.*| 热度|

17 李建国 曾杰 孙广中 杨正瓴 徐晓 秦伟 彭思龙 王修慧 叶爱中 蔡义宇 任国玉 黄永义 文克玲 蔡小宁 shenlu husselfist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2: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