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依靠网络游戏完成的科学实验

已有 3630 次阅读 2014-5-7 07:15 |个人分类:自然科学|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最近MIT科学家将小鼠的视网膜结构精细分析提高了一个层次,并根基这个结果提出了新的解释视网膜可解析运动物体视觉信息的结构基础假说。1964年,科学家发现视网膜上一些神经细胞只对运动目标产生反应,或者说对静态光线不能识别(想到某些动物更极端的情况,他们好像只能看到动的物体),这种神经细胞似乎是时空探测器,被科学家称为方向选择性细胞,而且方向敏感神经细胞只对某一个方向的运动特别敏感,每个细胞感受的方向不同。这种奇特的视网膜功能一直困扰着科学家,现在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假说。

视觉代表了一种比较高级分析和识别功能,运动感觉能被视网膜解析意味着视网膜具有这种高级分析功能,这非常类似于大脑的许多功能,对视网膜的这种功能的分析能帮助人们理解大脑的工作原理。

他们将目光放在一种长无突细胞上,他们的研究发现,这种细胞具有特定排列方向的突起(和运动方向垂直),如果来自一个运动目标,或者物体光源会沿着某一个方向移动,这些光信号必然会依次被按照同样方向排列的光感受细胞接受,这些光感受细胞随后将信号传递给其直接联系的双极细胞,由于无长突细胞可与不同部位的双极细胞链接,导致这种细胞的不同部位,有的信号来自细胞体附近,有的出现在突起远端,因为远端信号到达细胞体需要一段时间,和细胞体积附近的信号(时间落后)就可能产生加强效应,这种运动信号就可以引起无长突细胞的兴奋。从这个角度看,视网膜感受运动的能力就存在运动速度、方向等特征的要求,对非常快速和慢速的运动都不太容易识别。这个观点目前仍然是假说,等待功能上的分析证据。

这里要强调一点,这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是依靠网络和网友完成,这也是一种新的科研工作新模式,吸引网友参加的动力可能来自娱乐和热爱科学的因素,具体分析需要等待更多细节的分析。但这次研究共吸引了12000名公共成员参与,也算是科学历史上一次成功的策划。

限制科学家理解视网膜功能的一个障碍是对精细结构,尤其是细胞之间的联系细节不清楚,这也是美国和欧洲大脑研究计划希望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我们对大脑功能的肤浅认识原因之一是对结构的不熟悉,利用显微镜技术,虽然科学家比较容易地获得超微观结构,但这些结构信息都是二维的,因为采集信息的方式首先是将这些组织进行切片,简单地看,只需要将不同二维层面拼接成完整的整体信息就可以了,这比较类似于CT成像原理。不过,要知道解析细胞联系这样的精细结构,需要切片厚度非常小,每次只能获得很小很小面积的图像。这非常类似与拼图游戏,10片的很1000片的难度系数差别非常大,但电子显微镜照片的难度系数可能是许多万片甚至亿片的难度。由于目前计算机图像识别的能力无法到达人眼的复杂图像识别能力,依靠人眼拼接不同图片成为最理想的工具。但是由于工作量实在太为巨大,几个人几乎不可能在短时间完成这样的任务。

科学家为解决这个问题,专门设计了一个EyeWire在线游戏软件,利用这个软件,志愿者可以进入系统操作这种新颖的搭细胞积木游戏,游戏在201212月开始运行,管理人为MIT神经科学家H. Sebastian Seung。游戏者一次只要求完成4.5微米大小的组织块,同时将神经突起进行虚拟染色,游戏通过工作量排行等形式鼓励大家的比赛热情。截止到上周,12000EyeWire玩家已经完成了2300万个积木搭建工作,但是这只是小老鼠视网膜的2%不到。那么如果是大鼠视网膜,人的视网膜,想想工作量有多么大,如果是人的大脑结构,看起来要动员全世界的人共同参与这个网络游戏了。

不过这个已经足够发现一些重要信息了,通过这个研究,发现两个视网膜细胞结构特征和过去的看法不同,一个是爆炸型无长突细胞starburst amacrine cells,具有沿着光线运动垂直水平排列的的突起,另一个是双极细胞比较小但数量多,双极细胞有两种类型,一种能快速感受光线,另一个比较缓慢,时间延迟大约为50毫秒,过去研究已经确定,无长突细胞和双极细胞具有方向敏感性,但具体产生机制不清楚。

Seung认为现在通过EyeWire视网膜地图对这两种细胞的联系方式可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就是存在时间延迟回路。由于双极细胞的排列特点,运动物体来的光线轨迹从无长突细胞前面经过时,只有特定运动方向才可以引起无长突细胞放电(或被感知)。但过去对两种细胞的联系方式细节不了解,现在研究发现不同的双极细胞和无长突细胞的联系方式不同,快反应细胞和无长突细胞体远端联系,而慢反应细胞在细胞体附近联系。这种结构导致这样的结果,只有运动从无长突细胞中心朝特定方向运动,才能获得分别来自快慢信号同时达到同一个细胞的结果。运动方向相反时,信号会出现被压制的趋势。虽然这个假说需要实验证明,但应该是目前最让人信服的说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792057.html

上一篇:日本理化研究所掀起论文检查运动
下一篇:人类为什么寿命长
收藏 IP: 58.247.243.*| 热度|

9 武夷山 刘慧颖 刘洋 王永林 曹聪 秦勤娟 hnw48 zhangling ZYHDZ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2: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