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一些应用技术上的思考和开发,如果可能,就会在应用上进行探讨和分析,许多药物和医学技术就具有这样的特点,例如,硝酸甘油100多年前就被用于心脏病的治疗,只需要看看诺贝尔的个人简介就可以看出,他那个年代就已经使用这个药物治疗心绞痛了,但是人们开始并不清楚这种药物为什么可以治疗心脏病,否则也就不会有后来研究一氧化氮的学者获得诺贝尔奖的可能了。关于一氧化氮的研究介绍比较多,这里重点介绍另一个具有类似特点的药物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是另一个历史悠久药物,是解热镇痛药,诞生于1899年3月6日。用于治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应用于血管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也有效。阿斯匹林从发明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在这100年里,它从一个治疗头痛的药物,直至被飞往月球的“太阳神十号”作为急救药品之一。人们不断地发现阿斯匹林的新效用,它因此被称为“神奇药”。
阿斯匹林的发明起源于随处可见的柳树。在中国和西方,人们自古以来就知道柳树皮具有解热镇痛的神奇功效,在缺医少药的年代里,人们常常将它作为治疗发烧的廉价“良药”,在许多偏远的地方,当产妇生育时,人们也往往让她咀嚼柳树皮,作为镇痛的药物。
人们一直无法知道柳树皮里究竟含有什么物质,以致于具有这样神奇的功效,直至1800年,人们才从柳树皮中提炼出了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的有效成分――水杨酸,由此解开这个千年之谜。1898年,德国化学家霍夫曼用水杨酸与醋酐反应,合成了乙酰水杨酸,1899年,德国拜耳药厂正式生产这种药品,取商品名为Aspirin,这就是医院里最常用的药物――阿斯匹林。
百年阿斯匹林可以说给人类疾病治疗发挥了极大作用,但是人们对这个药物的作用原理的认识其实很能说明问题的,人类在利用科学,开发技术的时候,往往不考虑原理,只考虑作用,不考虑后果,只考虑效果,不顾副作用,只考虑正作用的。
1971年,英国药理学家JohnRobert Vane发现阿斯匹林可以抑制前列腺素和血栓形成,1982年他因为这一发现而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这时候已经距离1899年人类工业化生产70多年。
但是这个发现只是阿斯匹林作用的一部分,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发现阿斯匹林也可以抑制COX-1和COX-2的活性。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COX)有两个类型COX-1和COX-2。阿斯匹林可以抑制COX-1活性,影响COX-2的活性。而且由于这一发现,人们开发出更多更特异性的抗炎症药物。
后来研究发现阿斯匹林有更多药理作用,例如可以作为氧化磷酸化解偶联作用,如果剂量比较高,甚至可以因此导致发烧(一般作用是降低体温),这个作用和甲状腺素的作用类似。后来有人发现,阿斯匹林在体内具有形成一氧化氮的作用,甚至可以影响一种和炎症反应关系密切的重要的信号分子NF-κB。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阿斯匹林有多种作用位点。
科学在整体上具有不完善性的特点,总是要发展的。人类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是一种逐渐提高和丰富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是曲折的。科学追求对真理的准确描述和认识,也许永远无法达到最终目标,这也正是科学的魅力所在。科学具有更大的理想主义特点。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利用科学产生的应用技术则是具有更大的功利性,具有更现实主义特点。人们在可以利用科学原理的时候并不会太过于强调本原,例如你只要可以克服万有引力就可以发射火箭。不需要一定理解万有引力的本质,你只要知道使用阿斯匹林可以消炎可以解热就可以用,不需要一定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只要知道硝酸甘油可以用治疗心绞痛,不一定知道这个药物是经过一氧化氮发挥作用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的区别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是讲道理,一个是谈效果,一个理想主义,一个是现实主义。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2: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