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才看到“张俐娜院士:所有研究都要考虑应用前景”,很是吃惊。如果我们的院士都是这样的认识,那么对中国的科学将会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这里只根据个人感觉谈几点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这是一种自私的观点。不需要解释,几乎所有的应用技术都必须依靠坚实的理论支持,如果所有的科研都必须考虑应用,那么理论从那里来,只能学习前人和别人的理论,然后攻克技术难关。那么对那些做理论的别人和前人,我们是感谢,还是看不起。
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张俐娜院士技术做的好,成为院士是对她的肯定。虽然她不习惯别人称呼她院士,那是张先生谦虚的表现。但如果因为自己技术作的好就否定非应用研究的价值和意义,那么张老师并不是谦虚,而是武断。作为院士,讲出的话影响比较大。也许张老师本来并没有看不起做理论研究的意思,但这样的说法很容易被别人作为一种依据,容易被那些有这种偏见的人利用。所以,院士和有影响力的人,发表自己观点的时候尽量慎重一些。张老师说如果没有企业的资助,自己也会去做论文,因为不做论文就没有办法提职称分房子,就没有办法在学校中生存。这些因素肯定存在,但做研究绝对有一些人是真正为了克服一些理论问题。在不同的学科都存在应用和理论相互影响的情况,有的时候技术可能会在没有理论支持的情况下出现。例如,医学方面就存在许多这样的问题。许多药物,包括中药和西药,在没有完全弄明白详细机理的情况下也会广泛应用,甚至解决了许多重大问题。例如疫苗、抗生素、硝酸甘油等,但这些即使被广泛应用的技术仍需要进行细节和机理的研究,否则很难在原来技术上进行更理想的技术更新。
这是一种比较短视的观点。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既然是人口大国和经济大国,我们必然在享受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成果。而人类科学历史上,我们最要命的是没有什么科学贡献。曾经听一个国外学者将人类中风的研究历史,有人提问说中国本土学者在这个疾病的研究历史和治疗技术方面有什么贡献,这个学者的回答是“零”。作为一个中国人,当时听了这个回答感到很受侮辱的感觉。难道我们大量中国神经科学临床医生不是一直在挽救大量的患者生命?但仔细想想,确实关于中风的发病机制,关于神经细胞氧化损伤、关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关于兴奋毒性损伤机制,目前治疗技术上的最有效的支架和溶栓技术,没有哪个来自中国学者的贡献。如果在没有强大的基础理论研究基础,关键的临床技术怎么可大量开发出来。作为一个负责人的大国,强调和支持科学理论的研究一点都不过分。当然也需要根据自己的实力和基础,我们也没有实力和能力承担全部的责任。理论研究特别需要世界各国一起来支持合作。
我很希望是我望文生义,胡乱发言。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9: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