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高血压的免疫治疗

已有 7331 次阅读 2018-3-1 16:02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癌症的免疫治疗越来越火,高血压的研究领域也有免疫炎症学说,而且可能成为一种高血压治疗的新方向。不过需要强调的是,治疗高血压是抗免疫反应,而不是治疗癌症的强化免疫功能。 

   让小鼠患高血压很容易,只需要定期给动物注射一定剂量血管紧张素II。但是只要在饮水中加入一种药物2-HOBA,就能将这些动物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恢复到正常。范德堡大学医学院生物学家大卫·哈里森发现的这个现象将给高血压治疗带来新理念。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血管生物学家Tomasz Guzik说,2-HOBA2-羟基苄胺2-hydroxybenzylamine)是一种荞麦提取物,这种物质能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作用于免疫细胞怎么会影响到血压,这是意想不到的结果。心血管生理学家早就了解,长期应激和高盐饮食导致高血压,但对背后的过程并不十分清楚,科学家们现在怀疑免疫细胞可能是的元凶。哈里森拥有2-HOBA治疗高血压的专利权,对2-HOBA的人体安全性(1期临床)测试已经进行,他希望能进行2-HOBA治疗高血压的完整临床试验,这将会成为治疗高血压的免疫治疗药物。

全球超过10亿人有高血压,高血压是心脏病、中风、肾脏损害、痴呆等疾病的重要原因,对整个人类健康的危害巨大。治疗高血压的方法包括利尿剂、减肥、β阻滞剂,基本原则是减少心脏泵血量。但是有15%20%的患者仍然无法改善。澳大利亚拉特巴大学血管生物学家德拉蒙德认为,显然是我们对高血压没有了解清楚,没有找到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50年前科学家就曾经发现免疫系统参与血压的调节过程。哈里森等2007年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成为这个领域的里程碑,研究给正常动物注射血管紧张素II血压会升高,但如果给B细胞和T细胞缺乏的动物注射,血压低于对照20%。如果给这些动物补充T细胞,血压会立刻上升。这说明,淋巴细胞是血压上升的条件。这一重要发现引发了一个爆炸性新领域,就是高血压免疫学方向。

2011年麦克吉尔大学心血管生物学家Ernesto Schiffrin等采用相反的策略,给动物注射免疫抑制调节性T细胞(Treg),发现能控制血压,缓解高血压导致的血管损伤。这进一步确定了高血压和免疫反应的关系。过去一些疾病抗炎症治疗中也发现具有降血压的作用,例如2006年的一篇论文中就报道,牛皮癣、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服用免疫抑制药物后血压下降10%以上。

研究人员怀疑,免疫细胞是高血压的基础,免疫系统也可能参与经典高血压危险因素的病理生理过程,例如高盐饮食、应激和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导致高血压过程首先是损伤血管,这些损伤可能会激活免疫炎症过程,免疫炎症反应增加血压,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血压持续高位。免疫细胞破坏内皮细胞,内皮细胞是血管功能调节的关键细胞,是维持血压正常的关键成员,免疫反应破坏内皮细胞会导致血压的升高。例如内皮细胞可以制造和释放一氧化氮,能舒张血管降低血压,免疫细胞则能抑制一氧化氮的产生。免疫细胞也能损伤肾脏,导致更多水钠潴留,进一步导致血压升高。异醛酮

哈里森10年来研究免疫系统调节血压的分子基础,他的团队认为这主要是通过一种独立的信号发挥作用,这种信号是血细胞膜上一种氧化酯类异醛酮。2014年,他的小组发现在高血压小鼠某些免疫细胞,包括高血压患者中,这些异醛酮分子异常增加。异醛酮会持续损伤蛋白质,损伤的蛋白质则会刺激树突状细胞,进一步激活T细胞。

2-HOBA治疗高血压的作用就是清除异醛酮,阻断这一独特的免疫炎症反应过程。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控制这种低水平免疫炎症反应不能采用剧烈的抗炎症手段,例如一些治疗银屑病、克罗恩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强抗炎症药物。使用这种来自食物成分的免疫调节物质可能是一种更美好的愿望和方法。

2-HOBA的另外一个面孔是抗氧化剂,我因此猜测,氢气也许是更理想的抗高血压的工具,一些高血压患者长期服用氢水后血压恢复正常,过去我们一直不愿意接受氢气抗高血压的想法,一是不了解免疫炎症和高血压的关系,二是有学者发现,给遗传性高血压大鼠注射氢水并没有发现有降血压的作用。现在看来可能是氢气的剂量不足导致,应该进一步延长给氢时间,增加氢气剂量,再次验证氢气治疗高血压的可能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1101782.html

上一篇:让论文造假者裸奔的反抄袭图像识别系统
下一篇:有毒的抗生素
收藏 IP: 183.192.35.*| 热度|

3 杨正瓴 李久煊 崔锦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9: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