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末年终,朋友们不时会问智能的关键究竟是什么?正好面对即将过去的2023年,我们不妨从ChatGPT掀起的一片浪花,到席卷全球的AI浪潮来聊下这个有趣的问题。平心而论,当前,被赋予想象和可能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生产、思维方式,也为各行各业的的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视角,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中也同样蕴含着难以预估的风险。为什么会这样呢?客观地说,当前的AI,无论是符号主义、行为主义还是联结主义,无论是大语言模型,还是多模态大模型,其核心部分仍然是以物理、数学为基础,从而也就引发了一个重要的基本问题:以物理、数学为基础的AI是否可以反映出真实的智能呢?也就是说智能的关键究竟是什么呢?下面将对这个问题尝试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一、智能的本质
从物理上能否获得真正的智能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智能通常被定义为个体能够理解、学习、适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上,智能被认为是人类大脑的特性,是由神经元和脑部结构的复杂交互作用所产生的。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一些进展,通过模拟人脑的处理方式和算法,创建了一些能够执行复杂任务的智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技术从大量数据中学习,并进行推理和决策。尽管这些系统可以表现出某种形式的智能,但它们仍然是基于特定的算法和数据的。它们不能像人类一样具有广泛的学习和适应能力,也不能展示出其他高级智能的特征,如情感、创造力等。虽然我们可以利用物理手段创造出一些智能系统,但目前我们还无法完全从物理中获得和复制人类智能,人类智能涉及到复杂的生物和心理过程,仍有许多未知的方面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理解。
同样,在数学中也可以获得智能的一些基础素材,但数学本身并不等同于智能。数学是一种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的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训练大脑思维、培养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我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推断和预测。然而,要获得真正的智能,还需要结合其他学科和领域的知识,如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认知科学等。智能包括了对信息的感知、理解、学习、推理、创造和应用等能力。数学可以为这些领域提供一些基础理论和算法,但实现智能需要综合运用各个学科和技术。所以说,数学可以作为智能的一部分,但并不能单独带来完整的智能。
智能世界的本质是认知,而不仅仅是物理、数学。数学是一种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模型和算法来解决问题。然而,认知是指人类对信息的处理、理解和应用能力。智能世界的核心是使机器能够模拟人类的认知能力,包括感知、推导、学习、判断和决策等过程。虽然物理、数学在智能世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它只是实现智能的手段,而不是智能的本质。
人类认知的一个特点就是通过提出问题和对问题的进一步追问,来探索和发掘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案的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和追问,人类可以更好地理解机器的能力和环境的限制,进而更好地与机器合作。同时,这样也有助于机器智能提高自身的学习和决策能力,有助于发现和解决问题中的隐含信息和局限性,使其更加贴合实际情境和需求,从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求,实现更高效、智能和人性化的协同工作。
二、表征是智能的关键
在人工智能系统中,表征是对信息的编码和存储方式,充当了连接输入和输出的桥梁,使得智能系统能够理解和处理不同类型的数据。表征可以是传统的数值或符号表示,也可以是以神经网络为代表的深度学习模型中的权重值。无论表征的形式如何,它们都承载着数据中的信息,并且通过模式识别和学习算法进行分析和推理,表征的好坏常常直接影响到智能系统的性能。良好的表征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1、丰富性:好的表征应该能够捕捉到数据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它们应该能够表示不同的特征和关系,以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2、可解释性:好的表征应该是可解释的,使得人们能够理解智能系统的决策和推理过程。这对于智能系统的可信度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3、可泛化性:好的表征应该能够适应不同的任务和环境,并且能够从少量的数据中学习到通用的知识和规律。这样,智能系统就能够在新的情境下做出准确的预测和决策。
4、鲁棒性:好的表征应该对输入数据中的噪声和扰动具有一定的鲁棒性。这样,智能系统就能够在不完美的条件下正常工作。
总而言之,良好的表征是智能系统实现高效和准确处理信息的关键。通过不断改进和优化表征的设计,可以提高智能系统的性能和能力,从而实现更高级别的智能行为。
三、人类的表征
人类对世界的表征非常灵活。人类通过感官感知外界的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和分类,形成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人类的智能表征在不同领域和不同情境下可以敏捷地进行调整和应用,使其适应不同的需求和目标。如人类可以使用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来表征和传达信息,人类的语言系统使得我们能够用符号和符号系统来表达和交流各种概念和思想,而图像和图表则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和表达复杂的信息和关系,人们还可以通过运用逻辑推理、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方式来表征和处理复杂的问题和概念,在学习和记忆时,可以运用联想和情感等方式进行情感化表征。但是,人类的表征同样也存在着不少缺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主观性和局限性:人类的表征往往受到主观意识和个人经验的影响,因此存在着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和解释。另外,人类的感官和认知能力有限,无法完全准确地表征复杂的现象和现实世界中的事物。
2、语言和符号的限制:人类通过语言和符号对事物进行表征,但语言和符号有其固有的局限性。例如,一个词语或符号往往只能表示一种或几种特定的概念,而对于更复杂、抽象或难以描述的概念,人类往往无法用语言和符号准确表达。
3、文化和社会影响:人类的表征受到其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的文化和社会对于事物的认知和表达方式有所差异,因此会导致不同的表征结果。这也意味着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和社会中可能会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和价值。
4、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类的表征往往是基于其所处的时间和空间背景的,因此会存在时间上的局限性和空间上的相对性。人类对于过去和未来的事物或现象的表征往往受到记忆和想象力的影响,而空间上的表征往往受到个体的位置和观察角度的限制。
综上所述,人类表征的主观性、语言限制、文化影响以及时间空间局限性都是其缺陷的来源。而这些缺陷也是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局限性所在,同时也是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所要克服的挑战。
四、机器的表征
虽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的表征能力正在逐渐提升,但总的来说,机器的表征相对人而言还是不太灵活,主要原因在于机器的表征是通过算法和程序进行设计和实现的,其表征方式相对固定和规定。机器的表征是基于输入和输出的映射关系,而不是像人类一样可以通过灵活的思维和感知来理解和表达事物。相比之下,人类的表征能力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可以通过语言、图像、声音等多种方式来表达和理解信息。机器表征的缺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依赖性:机器表征的质量和准确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使用的数据。如果输入的数据集有偏差或者不完整,那么机器表征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不准确或者不可靠的结果。
2、高维度问题:随着数据维度的增加,机器表征的计算复杂度也会增加。同时,高维度数据也可能导致维度灾难问题,使得机器表征的效果变差。
3、过度拟合问题:机器表征有可能为特定的训练数据过度优化,从而导致过度拟合的问题。这意味着机器表征在处理新的、不同于训练数据的样本时可能会失去泛化能力。
4、语义鸿沟问题:机器表征可能不能很好地捕捉语义信息,导致表征之间的差异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实际数据之间的差异。这会导致机器表征无法准确地表示数据之间的关系。
5、可解释性问题:机器表征通常是通过深度学习等黑箱模型得到的,难以解释其中的具体原因和过程。这限制了机器表征在某些领域的应用,例如医学诊断和金融风险评估等。
6、数据不平衡问题:若训练数据中某些类别的样本数量远远多于其他类别,机器表征可能会偏向于这些类别而忽视其他类别,导致不平衡问题。
7、对抗攻击问题:机器表征可能对对抗攻击比较敏感,即使在输入中进行微小的扰动也能导致输出结果的显著变化。这使得机器表征在安全性和可信度方面存在缺陷。
从上述我们不难看出,机器表征在数据质量、维度问题、过度拟合、语义鸿沟、可解释性、数据不平衡和对抗攻击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和挑战。
五、人机协同的表征
传统的表征方式往往是人对于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后得到结果,或者机器通过算法和模型对信息进行处理得到结果。而人机协同的表征方式是一种将人和机器的特点相结合的新型表征方式,它不同于传统的人或机器单独进行表征的方式,具有更高的效率和灵活性,人类可以利用自己的智慧、经验和创造力来进行问题的分析、判断和决策,而机器则可以利用自己的计算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算法模型来处理大规模的数据、进行复杂的计算和模拟等任务。两者之间通过交流、协作和互相补充的方式,共同完成任务,并得到更好的结果。人机协同表征的缺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不对称:人机协同表征中,人和机器之间的信息传递可能存在不对称性,即机器可能无法完全理解人类的意图或者人类无法完全理解机器的输出。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协同效果降低或者产生误解。
2、语义理解困难:人类和机器的语义理解能力存在差异,机器可能无法准确理解人类的语言表达或者无法理解人类的非语言符号(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这种语义理解困难可能导致信息传递的不准确性或者不完整性。
3、个体差异:人机协同表征中,个体差异可能导致协同效果的差异。不同的人类用户或者不同的机器系统可能具有不同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或者决策能力,这可能导致表征的一致性或者准确性存在问题。
4、隐私和安全问题:人机协同表征可能涉及到用户的个人信息、敏感信息或者商业机密等,这可能导致隐私和安全问题。如果不妥善处理,可能导致用户数据泄露、信息滥用或者系统被攻击。
5、依赖性风险:人机协同表征中,用户对于机器的依赖性可能增加,导致对于自主思考、判断和决策的能力下降。这种依赖性风险可能导致人类用户对于机器的过度依赖,从而影响他们的自主能力和创造力。
人机协同表征虽然具有很大的潜力和优势,但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和挑战需要克服。为了有效利用人机协同表征的优势,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
六、人机环境系统的表征
人机环境系统的表征涉及到人、机器和环境各自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特征,通过对这些特征的表征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设计人机环境系统。人机环境系统的表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的特征:包括个体的生理特征(如身份识别、生物特征等)、心理特征(如认知能力、情感状态等)、行为特征(如动作、语言等)。
2、机器的特征:包括硬件特征(如计算能力、传感器等)、软件特征(如算法、程序等)、通信特征(如网络连接、数据传输等)。
3、环境的特征:包括物理环境(如温度、光线等)、社会环境(如人际关系、文化背景等)、任务环境(如任务要求、场景情境等)。
4、人机交互的特征:包括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方式(如语音、触摸、手势等)、交互过程(如信息传递、行为响应等)、交互效果(如用户满意度、任务完成度等)。
七、智能的瓶颈依然与休谟之问有关
休谟之问是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在《人类理解研究》中提出的问题,涉及到事实与价值之间的关系,休谟认为,事实是可以通过经验观察来获得的客观存在,而价值则是主观的,是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和评价。他提出了以下问题:从描述一个事物的现状,我们怎样推导出对这个事物应该采取怎样的行动,即从事实推导出价值?!这个问题实际上反映了一个经典的哲学难题,即“应该是什么取决于是什么”。传统上,人们常常认为事实是可以推导出价值的,例如从事物的特征和性质可以推出对它的评价。然而,休谟认为这种推导是不成立的,因为从描述性陈述(描述事物是什么)无法推导出规范性陈述(描述事物应该是什么)。休谟的休谟之问引发了很多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的思考,对于理解事实与价值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智能领域应用中,休谟之问也指向了人们在决策和伦理问题上的思考,即如何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事实是客观存在的情况或事件,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证据等方式加以验证和证明。事实通常可以被广泛接受和认可,不受主观意见和个人感受的影响。价值是人对事物的评价或偏好,是主观的、个人的看法和态度。价值涉及人的信仰、道德标准、审美观念等方面,不同的人可能对同一个事物有不同的价值观。在表征事实时,可以采用客观、中立、可证实的方式,例如通过科学实验、调查研究等方法来获取和展示事实的真实情况。而在表征价值时,可以采用主观、个人化的方式,例如表达个人观点、情感和价值判断,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和主观认知。事实和价值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相互关联,例如某种事实可能会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影响,而人们的价值观也可能影响他们对事实的认识和评价。然而,事实和价值在本质上是不同的,需要在表征和讨论时加以区分。通过解决休谟问题,人机协同可以实现人类和机器之间的良好合作,提高工作效率,拓展人类智能的边界,并创造更多的创新和价值。
休谟之问探究了人们对世界和人类认知的界限。在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中,智能的瓶颈依然与休谟之问有关。休谟之问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关于因果关系的认知,即我们如何从观察到的事件中推断出因果关系。智能系统在处理大量数据和学习模式时,往往依赖于统计推断和模式识别,然而,仅凭统计推断和模式识别并不能真正理解因果关系,这导致了智能系统在处理复杂问题时的局限。另一个与休谟之问相关的问题是归纳问题。归纳是从特定实例中推导出普遍性规律的过程,然而,归纳的有效性依赖于我们对世界的经验和先验知识,智能系统在没有先验知识或经验的情况下,往往面临归纳问题的挑战。还有,休谟之问还涉及到知识的限制和理解的局限。智能系统的知识通常是通过训练和学习获得的,而这种知识是有限的,智能系统很难理解人类的抽象概念、情感和非显性知识,这限制了它们在某些任务和领域中的表现。因此,尽管智能系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休谟之问提出的问题仍然是智能的瓶颈。为了克服这些瓶颈,我们需要更深入地研究人类的认知能力,并将其运用到智能系统的设计和发展中。
简单总结一下,凡是完全涉及物理、数学的智能都是人工智能——一种工具,距离真实智能的本质——认知还相距甚远。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3: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