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子卿先生是物理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物理化学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科学院官网对黄子卿院士的介绍如下:网址https://casad.cas.cn/ysxx2022/ygys/200906/t20090624_1810043.html,物理化学家。1900年1月2日生于广东梅县。1921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化学系理学士学位,1925年获康奈尔大学化学系硕士学位,1935年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7月23日逝世。曾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和北京大学教授。毕生从事物理化学的教学和研究,在溶液理论和热力学方面的研究尤为突出。1938年所发表的论文“水的三相点温度”,其测定数值(0.00980℃)被国际温标会议采纳,定为国际温度标准之一,本人因此而被选入美国的《世界名人录》。1956年编著出版的《物理化学》是第一部高水平的中文物理化学教科书。
1935年,黄先生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I. The relation of the temperature of the triple point of water to the ice point; II. A study of the moving boundary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ransference number(I. 水的三相点温度与冰点的关系;II. 移动边界法测定迁移数的研究),论文全文,黄子卿博士论文.pdf。此文文摘收录在科睿唯安的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Global (ProQuest全球博硕论文数据库)中,数据库中此文链接为:https://www.proquest.com/docview/301832532。论文致谢提及三人,Proferssor J. A. Beattie,应该是导师,suggesting the problem and directing the work;Dr. M. Benedict,for helpful advice;Miss M. Allen,for kindly determining the conductivity of the water。 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的MIT Theses(可以理解为麻省理工学院机构知识库的硕博论文部分)提供此全文,记录为:https://dspace.mit.edu/handle/1721.1/10933,此记录显示黄先生的导师为James Beattie。
黄先生的突出贡献之一是:测定水的三相点温度。此文1938年发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上,题为: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Absolute Temperature Scale. V. The Reproducibility of the Ice Point and the Triple-Point of Water. The Temperature of the Triple-Point of Water(绝对温标的实验研究V.冰点和水三相点的再现性。水的三相点温度),作者为:James A. Beattie,Tzu-Ching Huang和Manson Benedict,DOI:https://doi.org/10.2307/20023287,已经开放获取。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类似美国国立科学院院刊PNA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846年创刊,但1958年停刊了。
黄先生是长沙雅礼中学毕业的,长沙牛校之一。其校友中院士一大把,有曾昭伦和邹承鲁,还有金岳霖。据说当时学校有一清末探花,任教文学与算术,他发现黄子卿在数学方面颇具天赋,建议他以学数理为宜,这对黄子卿以后献身科学事业起了很大影响。园丁,有眼光的园丁,对学子的帮助很大的。
清华大学官网有黄子卿先生的一份《伦理学》课程考卷,教授是汪鸾翔先生,考分:上,考试时间应该是1921-1922学年的开学初补考,详见:https://xsg.tsinghua.edu.cn/info/1004/2195.htm。
图1:黄子卿在清华学校的《伦理学》考卷(部分)
黄先生读博颇费周折。学生1924年威斯康星大学本科毕业后入康奈尔大学,1925年即获硕士学位,并于1925年9月入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此时是电化学。此时有一篇文章发表在JAC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国化学会志),题目为:THE MOVING-BOUNDARY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RANSFERENCE NUMBERS. VI. FURTHER DEVELOPMENTS IN EXPERIMENTAL TECHNIQUE,是关于用界面移动法测定离子迁移数的,DOI: https://doi.org/10.1021/ja01406a010,1927年5月11日收稿、7月5日发表,很快的!第一作者是当时的导师Duncan Arthur MacInnes(1885年3月31日-1965年9月23日),MacInnes曾任电化学学会(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主席,其是米国科学院院士,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官网关于MacInnes的Biographical Memoir中,也罗列了这篇文章,https://www.nasonline.org/publications/biographical-memoirs/memoir-pdfs/macinnes-duncan.pdf。但因此公费到期,黄先生不得不于1927年12月中断学业回国。1934年6月,学生回到麻省理工学院继续博士学业,1935年35岁才获得博士学位。
黄先生1928年入职协和医学院,和吴宪先生有段愉快的科研,辅助吴宪先生进行蛋白质变性的研究。两人进行的研究在当时一个是世界级的前沿,邹承鲁先生和王志珍院士(最近小撒采访时皮鞋掉渣的那位女先生)在1996年(第27卷)第1期的《生理科学进展》发文《立足国内 走向世界 从吴宪教授六十四年前一篇论文的重新发表谈起》,详述吴宪先生的1931年的研究论文在1995年世界顶级丛书Advances in Protein Chemistry重新发布。详见我的博文《杂评吴宪及其牛文》。博文中感慨:我国有足够多足够好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吴宪先生的文章其实不需要重印,大家直接阅读和使用原版即可,蛋白质变性研究后续也可能获诺贝尔奖的。当然,如果吴宪先生获奖,没准也有黄先生的份。黄先生在此研究中贡献不小,其和吴先生1930年在Chinese Journal of Physiology上的文章为证,这篇文章题为Studies on Denaturation of Proteins(X)---Osmotic pressure of denatured egg albumin and methemoglobin in concentrated urea solution(蛋白质之变性作用(X)---变性卵清蛋白与高铁血红蛋白在浓尿素溶液中之渗透压力),黄先生是第一作者。Chinese Journal of Physiology当时是英文版,后面重新发表的吴宪先生的1931年文章也发表在Chinese Journal of Physiology上。
图2:黄子卿和吴宪1930年在Chinese Journal of Physiology上的文章
1955年,黄先生著的《物理化学》出版,该书是我国这个领域第一部教科书。此书被重印再版多次。
图3:黄子卿出版的《物理化学》教材
1923年留学期间,黄先生就参加旅美学生组织的“中华化学会”。1932年中国化学会在南京成立,他是早期会员之一。先生也是《中国化学会会誌》(Journal of the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元老级编委,在《名家博士论文29:我国有机化学研究先驱庄长恭博士论文1924年芝加哥大学》提供的相关图片为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 19: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