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官网对崔琦院士的介绍如下:网址https://casad.cas.cn/ysxx2022/wjys/200906/t20090624_1808924.html,物理学家。美国国籍。生于中国河南。1961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州Augustana学院,1967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68-1982年任美国贝尔实验室技术部成员,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87),台湾“中研院”院士。崔琦教授在低维电子体系物理,整数、分数量子霍耳效应(IQHE,;FQHE)强关联电子体系物理研究和量子器件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重大成果,曾先后获得美国物理学会Oliver;Buckley凝聚态物理奖(1984),美国Benjamin;Franklin物理奖章(1998)。1998年崔琦教授与另两位美国科学家一起因为发现带有分数荷电元激发的量子液体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崔琦教授十分关心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就访华讲学,介绍国际上科学技术的最新研究热点,建议中国开展二维电子系统物理和低维量子体系物理的研究,并积极推动《中美原子、分子和凝聚态物理研究合作备忘录计划》的实施。200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图1:1998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Horst L. Störmer(左)、Robert B. Laughlin和崔琦(右)
1967年,崔先生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de Haas-van Alphen Effect and Electronic Band Structure of Nickel(镍的德哈斯-范阿尔芬效应和电子能带结构),论文全文,崔琦博士论文.pdf。此文收录在科睿唯安的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Global (ProQuest全球博硕论文数据库)中,数据库中此文链接为:
https://www.proquest.com/docview/302289411。此文是Physical Review的期刊论文的Reprint版本,DOI:https://doi.org/10.1103/PhysRev.164.669,收稿日期是1967年6月1日,发表日期是1967年12月10日。文章致谢提及Professor R. W. Stark,应该是导师,崔琦好像是其导师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开门大弟子!
崔琦像大多数留学生一样,端过盘子。其获得诺贝尔奖后,其中学(香港培正中学)校友为其举办的庆祝会,是在纽约唐人街的孔子大厦,据说的崔先生建议的,有鼓励千百个端盘子的中国留学生的意思。端过盘子不丢人,当然,作为留学生,一辈子都端盘子,就不太好了。
崔琦的父母也算老来得子,45岁和41岁时生的崔琦,崔家此前是三个女孩。崔先生的小名,好像叫驴娃儿。1964年,崔先生结婚,应该是博士研究生期间,夫人是挪威裔,两人育有两女。
图2:崔琦领取诺贝尔奖时全家福
崔先生12岁(1951年)离开家乡河南省宝丰县,直到2014年才回老家,此时父母已经不在了。杨澜在普林斯顿大学采访崔琦时问他: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会选择外出读书还是留在农村家里?杨澜以为崔琦会这样回答:如果人不接受教育,一生就会很贫困。但本来笑呵呵的崔琦一下子眼泪汹涌,竟像小孩一样嚎啕大哭了起来,哽咽着说,“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选择留在农村,宁愿终身当个农民,家里多个干活的照顾,也许父亲不会饿死,母亲也不会病死。”在外奋斗的游子,对父母的亏欠,或许只能用嚎啕大哭来表达吧。
图3:2014年崔琦回到老家河南宝丰县
唠叨几句贝尔实验室。朱棣文,详见《名家博士论文26: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博士论文1976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崔琦,两位华人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都是在贝尔实验室做的。贝尔实验室(The Bell Labs),是企业的实验室,不是任何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几经变迁,现在在诺基亚旗下。贝尔实验室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牛的企业实验室,没有之一。其已经获得10项诺贝尔奖(16人,有某奖项多人全部为贝尔实验室的、也有与其他人分享的)。还有图灵奖5项(7人)。详见其官网:https://www.bell-labs.com/about/awards/。这些奖项,不仅仅是奖项,背后更是一个个实实在在影响人类的科研成果!当然,背后的企业,也因此受益。不知道这算不算“XinZhi”生产力。但不管这么说,“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有道理的。至于怎么强化,现在研究很多,不过骨子里,如何从根本上保证企业真正受益于研究/研发,才能真正调动企业长期投入研究/研发的积极性,否则怎么说都没用,企业是盈利组织,不受益还大力投入的逻辑讲不通。比如知识产权的保护,多个知名平台上盗版产品满天飞,就显然不利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5: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