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岗(CZ)的博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cgweb 脑损伤与脑保护;神经认知;生物信息;蛋白质组;辐射损伤与防护

博文

从【人心隔肚皮】说开去——兼论人类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CZ)

已有 3226 次阅读 2013-12-1 14:2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从【人心隔肚皮】说开去——兼论人类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CZ)

张成岗(军事医学科学院)

心理活动是很有意思的东西,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对此梦寐以求,包括科学家、思想家、老百姓等等,大家都想弄清楚心理活动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其实,咱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先们实在太厉害了,含有【心】的词汇和说法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早已经把【心】的方方面面说了出来,可惜俺们不愿意相信,现在呢,不得不信,您不信?没关系,反正俺信了。

我们先来看看汉语中关于【心】的词汇,例如:放心、开心、宽心、闹心、花心、欢心、扪心自问、焚心以火、居心叵测,人心不古,心花怒放;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等等,不一而足。,那么,请大家仔细琢磨一下:这些【心】具体何指?具体位置何在啊?

我们再来看看汉语中关于【心】的日常说法,例如:人心隔肚皮;人心齐泰山移;心肠好、好心肠;黑心肠;(做了错事后)肠子都悔青了;心肝宝贝;好心眼、坏心眼;面善心善、面恶心恶;说一个人心地善良等等,也非常多。同样,这些【心】具体何指呢?

同样地,生活中关于【心】的描述也很多,例如今天天气晴朗,心情很不错;今天被老师表扬了,心里美滋滋、暖洋洋的;良言一句三冬暖;飞机晚点了,心情糟透了;心爱的人离开了,心头乱得一塌糊涂;心爱的人儿回家了,心头一阵狂喜;人走茶凉;人家提升快了,自己心头拔凉拔凉的,等等。这些都是人类生活中最为典型的心理感受和情绪情感体验。同样,这些【心】又是具体何指呢?

长期以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犹如【油水两层皮】一样,处处相逢相遇,但是似乎又从未交叉,好像支撑列车运行的铁轨一样,并行地支撑着人类文明的高速列车驶向未来世界的海洋,并形成了人类社会活动中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条航道,大体上对应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的两大学科。不成想到的是,近一年来,我们从解决亚健康和疾病问题开始,通过逐渐梳理医学、科学、哲学、文学、艺术以及宗教等人类文明的结晶,貌似无意中发现了人类活动过程中【心】的【印痕】,因此将其予以披露,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们尤其是哲人们能够在【人类精神文明新思维】的框架下更加快速地前行,并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统一并轨运行提供一个新的解释,同时架起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之间桥梁。

简而言之,所谓的【心】,很可能就是人体内除过人体大脑之外的第二个大脑即【心脑】,也就是所谓的【菌脑】,由全部的【肠道菌群】组成,共有3000-4000种微生物,含有900万种左右的原核基因,构成了人体内部一个新的、与人类心理活动密切相关的脑世界。我在先前的博文中已经多次叙述过相关信息,现在将其进一步予以明确,为的是让大家能够更加明白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在于【心脑】即【菌脑】,而认知活动的物质基础则是人体颅骨中的大脑。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是两回事,以前我不太明白,总是很容易将其混淆,现在差不多能够想明白了,并进而愈发感觉到人体设计和人类创造的伟大!人类的思想、意识、精神、意志、情绪、情感等这些心理活动,虽然与人体内的大脑有一定关系,但是却与【心脑】更加密切相关,甚至于不排除人类心理活动这一切现象背后,竟然有可能会是这个伟大的、来自于婴儿出生后从生活环境中摄取并定居在肠道中的【肠道菌群】即【心脑】在导演这场戏!

其实,更为令人惊讶和诧异的是,为什么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老祖先会有【人心隔肚皮】而不是【人心隔脑皮】的说法?为什么会有【爱心、死心塌地、黑心肠】等说法呢?看来中国传统文化貌似蕴藏了巨大的心理空间,值得我们穷其一生去思考,故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随着老祖先创造的汉字这一历史上最为伟大的文字不断地在我手机上被通过双拼输入法不断地码出来,忽然,床头的闹钟快快乐乐地响起来,唤醒了周日的一场金陵春梦,我的心头一阵暗喜,因为这一切有可能意味着人类思想精神文明的新时期,伴随着今天东方破晓后正在冉冉升起的一轮红日,正在悄然来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692-746207.html

上一篇:游走在艺术与科学交叉空间的人生(CZ)
下一篇:关于小儿血管瘤、成人血管瘤等发病机制的另一种解释:粪毒入血?
收藏 IP: 192.168.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20 16: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