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岗(CZ)的博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cgweb 脑损伤与脑保护;神经认知;生物信息;蛋白质组;辐射损伤与防护

博文

[转载]下一代益生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

已有 4716 次阅读 2021-3-22 09:4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https://zhuanlan.zhihu.com/p/73647845 

下一代益生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

康健前沿

康健前沿

关注健康前沿,分享科学知识

关注他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说到益生菌,很多人能想到的一般都是乳杆菌、双歧杆菌类的益生菌。这些也益生菌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代益生菌”,之后凝结芽孢杆菌、酪酸梭菌等益生菌问世,这些我们且称之为“第二代益生菌”。随着功能菌株的不断研究,下一代益生菌正逐渐浮出水面,AKK可以说是诸多候选菌中最具实力的一种,在降糖、减肥方面尤为突出,而之前的益生菌在这方面作用比较弱。所以,这里简单介绍一下AKK。

AKK减少与诸多疾病相关

Akkmensia. muciniphila是肠道中的一种细菌,在人肠道菌群中占比可达0.5-5%。目前研究已经证实,AKK在几种不健康情况下较低,例如肥胖、糖尿病、肠道炎症、肝脏疾病或慢性饮酒期间。

AKK减少会破坏肠屏障功能,导致血浆内毒素水平升高并最终引发低度炎症和代谢紊乱。

A. muciniphila及其衍生产物对宿主代谢的影响。

Akk菌,减肥降糖实力派

小鼠实验发现,给予2.10^8cfu/天的活A. muciniphila,可以预防饮食导致的肥胖。在不改变饮食的情况下,AKK可使小鼠体重增加降低50%。

AKK阻碍体重增加

给患有糖尿病的小鼠吃了活的Akk菌之后,小鼠的血糖明显下降!

意想不到的巴氏灭菌优势

很多益生菌产品在巴氏灭菌后会失去有益作用。但是,科学家惊喜的发现,巴氏灭菌法处理后,反而增强了AKK对饮食诱导代谢紊乱的小鼠的作用并没有消除,反而加剧了它的有益影响。

研究发现,巴氏灭菌处理的AKK不仅能有效预防肥胖,还能显著改善小鼠的葡萄糖耐量、肝胰岛素敏感性,并完全阻断饮食引起的代谢内毒素血症。

AKK电镜图

目前AKK已经进行了小范围的临床试验,研究者在受试者机体中观察到了一系列有益表现:肝脏中炎性标志物水平下降、受试者体重略微下降(平均2.3 kg)以及胆固醇水平下降。并且没有发现副作用。

但要想得到普遍应用,还需要大范围的安全性研究。


补充Akk菌,有办法!

目前Akk菌虽不能直接食用,但特定食品配方能显著增加肠道中Akk菌的含量。摄入特定的益生元可以让AAK丰度增加超过100倍。

以上是关于AKK的一点分享,目前国内外都有关于AKK的研究,但国外进度显然高于国内,不管怎样,都希望AKK可以早日得到应用。

参考文献

Cross-talk between Akkermansia muciniphila and intestinal epithelium controls diet-induced obesity,Amandine et al,PNAS,May 2013

Clara Depommier, Amandine Everard, Céline Druart, et al.Supplementation with Akkermansia muciniphila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human volunteers: a proof-of-concept exploratory study,Nature Medicine(2019), DOI:10.1038/s41591-019-0495-2

A purified membrane protein from Akkermansia muciniphila or the pasteurized bacterium improves metabolism in obese and diabetic mice,Hubert et al, Nov 2016

发布于 2019-07-1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692-1277977.html

上一篇:[转载]嗜粘蛋白-阿克曼氏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Akk菌)的前世今生
下一篇:[转载]新抗癌明星细菌- Akkermansia Muciniphila 艾克曼菌
收藏 IP: 124.207.3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20 15: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