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知作为人类的一项重要活动,其目的在于追求真理。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中至少有一个是假命题。这就意味着求知的结果一旦产生分歧,其中至少有一个与真理相背离。这种情况发生之后,有时又很难找到一个明确的标准鉴别孰真孰假。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呢?
事实上,求知过程中采用的推理形式常为“溯因推理”(abduction)。溯因推理由亚里士多德最先提出,原词译为还原。美国哲学家皮尔士将其英译为abduction,并引入现代逻辑。溯因推理是开始于事实的集合,并推导出其最佳解释的推理过程。
对于每一个思想家或科学家而言,寻求“最佳解释”的过程就是在努力“逼近真理”。但是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人心目中的“最佳解释”可能就不一样,因为“最佳”二字在很多场合下没有明确的评判标准。在数学里,我们要的“最佳解释”是严格证明,因此容易达成共识。自然科学领域相对容易达成共识。但在人文和社会领域,达成共识的难度就会增大。此时面对分歧可以充分讨论,达成部分共识,同时保留分歧。此时每种保留的分歧可以都视为某种“较佳解释”。“较佳解释”也能部分满足我们的认知需要,同时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我们也可以等待新的证据对每种分歧进行检验和优化。
当然,某些情况下学者披着学术的外衣,为了实际利益的需要刻意造假,这种情况下造成的分歧根本就不能视为求知过程中的分歧,也就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3 21: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