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rihara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urihara

博文

“本能与修养”是共同构筑人类行为的驱动力

已有 1521 次阅读 2025-2-17 22:12 |个人分类:感悟人生|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人类作为地球上最具智慧的生物,兼具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从生物学角度看,人类是自然进化的产物,而本能是其生存和繁衍的关键,是源于生物进化过程中的自然选择,更是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重要保障。然而,从社会学角度看,人类不仅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也是适应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主体。个人的修养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并体现在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中,助力个人成长与社会适应。在人类复杂而丰富的精神世界中,本能与修养、身体适应与社会适应之间既相互制衡,又相互塑造。本能驱使人类追求生存和繁衍的基本需求,而修养则引导人类在社会中遵循道德和规范,实现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这种复杂的动态关系不仅构成了人类独特的生存方式,也推动了物质文明与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

作为生物性存在,本能是人类行为的原始驱动力,深刻影响着人类的行为和反应。本能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快速反应模式,并不完全依赖于学习或经验,而是深植于个体的基因之中。本能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保障生存、促进繁衍以及应对危险等方面。在决策过程中,条件反射等本能行为能够帮助个体迅速适应环境,获取生存资源。情绪本能则使人在强烈情绪中做出冲动的选择;欲望本能驱动人们对财富和权力的追求;而社交本能促使个体在群体中做出符合期望的表现。然而,本能行为往往是短视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由本能驱动的决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个体的生存,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由于缺乏理性和客观性,这些决策可能难以达到预期的结果。

从社会学角度看,人类不仅是生物性存在,更是社会性存在。人类的社会属性要求我们具备超越本能的能力,而修养正是这种能力的体现。与本能不同,修养是后天培养的素质,具有可塑性和自觉性。修养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学习、实践以及自我反思逐渐形成的理性行为模式,也是社会文明的基石。修养涵盖了道德观念、行为规范、文化素养和自我控制能力等多方面内容,对行为决策具有显著影响。修养的核心在于理性和反思性,要求个体在面对复杂情境时,遵循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考虑长远利益,管理情绪,并关注自身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在面对利益诱惑时,修养促使我们通过道德判断做出符合规范的选择。可以说,本能与修养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我们的行为模式和决策过程。本能驱使我们追求即时的生存需求和满足,而修养则引导我们在社会中实现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促进个人成长与社会和谐。

“以礼节欲”这句俗语深刻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礼”的核心功能。儒家认为,人天生有欲望,若欲望得不到合理节制,便会引发纷争,进而导致社会混乱。因此,儒家倡导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调节并满足人们的欲望,使欲望与获取资源之间保持平衡。荀子在《礼论篇》中指出:“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这段话表明,“礼”的制定旨在节制人的欲望,避免因私欲过度而引发的社会混乱。因此,“以礼节欲”可理解为借助“礼”的规范与约束,使人的欲望符合社会道德与秩序的要求。这不仅是对人性的引导,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礼”不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内在的修养。人们需要通过反思与调整,将这种智慧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升自身的社会适应力。

说到适应力,联想到身体适应和社会适应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两种关键能力。其中,身体适应是人类在与自然环境互动中逐渐发展出的能力,从生理结构到功能表现都在不断调整,以更好地适应环境。这种适应能力彰显了进化过程中顽强的生命力,并优化了本能的表达,使人类能够在多变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然而,本能的生理反应并非完美无缺,长期的身心应激负荷往往是引发和加剧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这表明,虽然本能对个体的生存至关重要,但过度依赖本能可能导致身心失衡。而作为社会性存在,修养是社会文明对个体的必然要求。社会适应则是人类在群体生活中发展出的能力,人们通过语言能力、社会认知和应对挫折的心理素质等,对本能及身体适应进行调节,从而提高行为符合社会文明的要求。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不仅促进个体成长,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身体适应与社会适应相互影响,身体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个体的社会参与能力,而社会环境也会影响身体的适应能力。健康的身体为社会活动提供了基础,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则有助于提升身体的健康水平。修养是连接身体适应与社会适应的重要桥梁。修养在制约和引导本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帮助个体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还能有效管理情绪与压力,促进身体健康。现代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环境的快速变迁带来了诸多挑战。我们既要尊重本能,又不能被其束缚;既要关注身体适应,又不能忽视社会适应的重要性;既要遵循社会规范,又不能失去对本能和身体的关怀。这种平衡的把握,是现代人在复杂环境中必须面对的课题。在人类行为的复杂体系中,本能与修养的平衡是实现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尊重本能,意味着我们承认并珍视人类的自然属性;培养修养,则是对社会属性的积极塑造。只有在身体适应与社会适应之间找到平衡,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只有将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有机结合,我们才能成为既具备生存能力又拥有道德智慧的完整的人。

在战争年代,毛泽东主席和刘少奇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高度重视修养的重要性,将其融入革命理论体系。毛泽东主席在多篇著作中系统阐述了修养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为党员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1941年,毛泽东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强调理论修养的重要性,批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倡导实事求是的学风。他指出,只有通过科学的理论学习,才能避免盲目性和片面性,从而更好地指导革命实践。1942年,毛泽东主席在《整顿党的作风》中,着重论述作风修养,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强调党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作风,以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毛泽东主席在《反对自由主义》(1937年)中批判自由主义错误思想,强调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指出自由主义的危害在于削弱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毛泽东主席的《实践论》和《矛盾论》(1937年)通过深刻的哲学思考,提升党员的理论修养,为科学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方法论。这些著作不仅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还为党员提供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1944年,毛泽东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中明确了共产党员的道德修养目标,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个人价值与集体利益紧密结合,强调共产党员的一切行动都应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与此同时,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1939年)是专门针对共产党员修养的系统性理论文献。该著作指出,共产党员必须加强修养,以适应共产主义事业的艰巨性。修养内容涵盖政治修养、作风修养、道德修养和纪律修养。刘少奇同志强调修养方法是理论学习与革命实践相结合,倡导知行合一,以实践检验真理。这些著作贯穿了思想、作风、道德和理论修养的要求,明确了修养的最终目标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在当今社会,个人的本能需求日益多样化,而社会的复杂性也对个人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我们需要通过不懈的努力提升自身的修养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多元化的环境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同时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778-1473577.html

上一篇:我家院子里的那棵老槐树
下一篇:茶叶蛋白肽的开发与应用前景
收藏 IP: 113.67.8.*| 热度|

2 王涛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1/0 | 总计:0 | 首页 | 上一页 | 跳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9 01: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