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读了中科院博士的我
我的命运很悲惨,不管什么样的原因,我都一直没有放弃过,怨天尤人过。因为我始终坚信“事在人为”。
当年从小学课本上学到的“长大了,我要当一名科学家”的这一句话,一直在催我前进。即使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普通的学习成绩,也没有击垮我考大学、改变农村命运的斗志。第一次高考成了千军万马中的普通一员。
再次高考时,受到命运再次玩弄。离本科分数线差6分,当时的有利形势是选择农业大学(那个年份农业类院校本科录取线降10分)。由于从小在农村长大,根本不喜欢农业类院校,因此就加入了“专科”的队伍。
“专科”阶段学习的目标很明确,插本是唯一的出路。三年之后,来到了“梦想”中的本科学校。“本科”阶段学习的目标也很明确,那就是考研,而且唯一的目标就是中科院。
2005年的4月,如愿的来到中科院上海研究所面试,心情是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第一次坐火车来到美丽的上海,出了火车站不知道路怎么走。紧张的是当然是面试的事情,心里多么希望能够顺利通过。因为自己本身是专插本的考生,虽然有学士学位,但“专科”的经历永远抹不掉。果然,在面试时还是被问到了“专科”的事情,幸好没有受到多大影响,最后还是被录取了。
五年硕博连读阶段还是非常幸福的。因为在中科院的科研氛围里,只要你想做点事情,条件基本上能满足。无论是仪器设备、基金资助、小组讨论、国际国内会议、休闲旅游等方面,都是可以保障的。进入研究生阶段后,深知自己学识水平的不足,就积极主动的向老师、师兄师姐请教,熟悉仪器设备、阅读国内外文献、撰写论文、协助指导师弟师妹……很快自己适应了科研环境。在导师提供的良好科研平台下,发表了6篇一般水平的SCI论文,参加了4次国际国内会议,2010年度被评为“中科院优秀毕业生”,这些都不值一提,比我好的还多的是。其实更重要的是在中科院形成了良好的科研习惯,比如文献的管理与阅读、论文的选题与写作、国际国内科研动态的关注等等。经常到图书馆看《科学时报》就是一个例子,后来看网络版的,再后来于2009年12月10日在科学网上注册了自己的博客,从此就有了家的感觉,每天都要回家。
快乐的日子是短暂的,五年时间很快过去,到了快毕业找工作的日子。当时国内就业形势严峻,再加上自己始终坚持的“我要做一名老师”的梦想,因此工作的目标锁定在高校。由于种种原因,工作找的非常不顺利,最后实在忍无可忍,选择到高校图书馆工作,虽然与自己的梦想有差距,但是这种差距还是允许的。当时很多同学与老师极力反对到图书馆工作,说“以后的人生会毁掉的”类似的话。
来到高校图书馆工作,最大的痛苦就是学了10年的化学专业可能废弃了。有言道:“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时,它一定会为你开启另一扇窗。” 工作之后,得知图书馆设有“图书情报一级学科硕士点”,这对我是莫大的安慰,我又可以实现我 “破碎的梦想”了,教学与科研让我鼓足了勇气。虽然我对这个学科一点不懂,可我一直在努力弥补,并且逐渐找到了感觉。在中科院求学阶段的科研思维训练,会成为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再过几个月,工作马上就两年了,两年来,我一直在超越自我。我始终坚信,中科院博士没有白读,绝对没有。
刘桂锋
2012-04-19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0 18: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