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汝清教授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qyang 看博客、写博客,快乐每一天! 上海交大杨汝清

博文

我们“破楼”里出了个副委员长

已有 6531 次阅读 2008-3-17 10:26 |个人分类:日记随想|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我们“破楼”里出了个人大副委员长

                          图/Google     文/青水洋

      在3月1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名单中,我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在3月13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名单中我又看到了另一个熟悉的名字。为什么熟悉,因为他们都是我们“破楼”里同一门栋住了多年的邻居、同事。

     所谓“破楼”其实开始不算破,它是我校老学生宿舍边,邻靠马路因地制宜挤出来的一座6层平楼,一共才两个门栋。90年代中期,我校教师住房非常紧张,学校想尽办法在这里造了这个楼,主要解决老龄教师和骨干教师的住房问题。这楼位于市热闹区,离学校近,而且每户面积都在80-90M2以上,大大超过教授70M2的标准,因此这楼应该叫“高干”楼。这位政协常委当时是一学院的院长,这位副委员长和我当时是另一学院的正、副院长,我们住在一个门栋,里面16户人家基本上都是教授。

     住了一段时间后,“破”开始显露出来:

1、我们出门的必经之路是两幢“筒子楼”之间的一块很大的通道,但这通道中间盖了一长条临时工房,使得我们进出大楼只能在“筒子楼”的屋檐下的一条小路上走,楼上不时有东西砸下,吓得我们差点儿戴安全帽。我们呼唤了10多年,高兴的是,去年终于拆掉了这“非法建筑”,使我们基本上恢复了安全出行。

2、当时学校建楼资金不够,楼里电和自来水都是从学校内部引去的,后来出问题了,水压不够,水质浑浊,经常突然停电,使大家叫苦不迭,可惜至今还没有很好解决。更严重的是,社会上不承认这幢楼,市政府许多优惠、配套的利民政策(如,加屋顶、换水箱、强制水质和降低夜间电价等)这里都享受不到,学校作为“历史遗留”问题一下也解决不了。

3、因为环境的局限,当时设计是把许多用户家的厨房和浴室的排气筒出口直接装在走廊里。我住在6楼,每当上下班我常常要手悟着鼻子,匆匆爬上爬下,因为我既不喜欢那炸带鱼的臭味,也不喜欢那诱人的红烧肉的香味。我不抽烟,也不希望在这走廊里“吸毒”。我不敢说我的病与它有关,但我敢说,它对我治病没有好处。不知是什么“技术”问题,呼吁到今天还没解决。

     这几天是高兴的日子,不应该谈这些“破楼”“破事”,不过这次“两会”上民生是个大热点,我这些“破事”也是民生,所以谈谈也不算为过。

     最后衷心祝贺我们的邻居——人大副委员长和政协常委,走出“破楼”,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为中国人民的伟大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为海峡两岸的交流和发展,为早日统一中国作出更大的努力!

     我们大家为你俩高兴,为你俩祝福,为你俩骄傲!希望你俩能常回家看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673-18503.html

上一篇:靶向药物——易瑞沙
下一篇:送给初恋的研究生们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11: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