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陨石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rujun 让地球物理仪器飞起来

博文

嵌入式操作系统在电磁法勘探仪器中的应用

已有 5439 次阅读 2010-6-6 01:41 |个人分类:地球物理及仪器|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Linux, DOs, 嵌入式操作系统, 电法勘探仪器, 电磁法勘探仪器

嵌入式操作系统在电磁法勘探仪器中的应用

仇洁婷,陈儒军

随着系统的功能需求越来越多,在硬件系统中采用操作系统很有必要。操作系统主要作用有:统一管理系统资源、为用户提供访问硬件的接口、调度多个应用程序、管理文件系统等。在电磁勘探仪器中,主要使用的操作系统有MS-DOS、Windows CE、Linux和μC/OS-II:
(1)采用MS-DOS操作系统的电磁法仪器
MS-DOS,全称为Microsoft Disk Operating System,是由美国微软公司提供的磁盘操作系统。MS-DOS具有文件管理方便,外设支持良好,小巧灵活等优点。使用MS-DOS操作系统的电磁法仪器主要有:V5-2000、EH-4、GDP-32II等。
(2)采用Windows CE操作系统的电磁法仪器
Windows CE是一个开放的、可升级的32位嵌入式操作系统,是基于掌上型电脑类的电子设备操作系统。由于它与Windows 95类似,所以其图形用户界面很容易让用户接受。V-8多功能电法系统则是采用了这种类型的操作系统。
(3)采用Linux操作系统的电磁法仪器
由于Linux操作系统具有成本低,可靠性高,开放源代码等显著优点,使得它在嵌入式开发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以PXA255 XScale为处理器的GMS-07综合电磁法仪正是使用了Linux操作系统。
(4)采用μC/OS-II操作系统的电磁法仪器
μC/OS-II是开放源代码、可移植、可裁减的多任务内核。它具有稳定可靠等优点,用于与人性命攸关的安全紧要系统。中国地质大学等单位采用了该系统对海底大地电测深仪进行改进。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目前所使用的电磁法采集仪器的控制系统和软件,大多数上是在X86/DOS上开发。虽然在X86/DOS上开发的电磁勘探系统具有完善的开发环境,便于开发调试以及操作使用简便等优点,但是,对于需要在野外进行大规模应用的电磁勘探来说,主要有以下不足:
(1)一般来说,以X86处理器为控制计算机的仪器功耗大都在5瓦以上,一开机则极大地消耗能源,不利于长时间在野外运行采集。
(2)采用DOS 系统无图形窗口,交互能力差。目前在国内市场上热销的EH-4音频大地电磁仪,其数据处理仍依赖于DOS界面下的数据采集和处理软件,不仅使用不便,而且有效频点少、频率分布不均匀,抗干扰能力差。在国内已得到广泛应用的V5-2000大地电磁测深仪,具有功能强、轻便、勘探范围大等特点,但是在单任务DOS系统的运行环境下,功耗高,不支持网络,使得后期数据处理显得相对薄弱。
Windows CE和μC/OS-II操作系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勘探及生产需求,同时也出现一些不足:
(1)对于V-8多功能电法系统的Windows CE操作系统,对于习惯在Windows下开发的程序员,Windows CE开发的便利性是很优秀的,但是其源代码没有全部开放,难以对其进行更细致的定制;内存使用较多,使得系统相对庞大;使用时需支付版权许可费。
(2)中国地质大学等单位在改进的海底大地电测深仪中所使用的μC/OS-II操作系统,在用于商业目的时,必须购买其商业授权。

    此外,GMS-07综合电磁法仪采用PXA255 XScale的通用嵌入式主板,不是为该仪器专门量身定制,而且只能通过USB接口采集数据。鉴于ARM处理器具有体积小、功耗低、性能优良且成本低廉等优点,与三维电磁采集站工作环境的要求相符,而且从中国地质大学在海底大地电测深仪研制过程中采用ARM替代286的事例也可以看出ARM处理器的相对优势。另外,Linux 具有可靠性高、易于移植、资源丰富、开放源码等特点,用户也不必为昂贵的版权费用担心。因此,研究以基于ARM处理器替代传统的X86处理器,并以嵌入式Linux系统替代DOS或Windows 系统,为电磁采集站专门定制嵌入式控制系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626-332589.html

上一篇:嵌入式微处理器在电磁法勘探仪器中的应用
下一篇:吃惊!日本女博士用身体为历史赎罪
收藏 IP: .*| 热度|

6 吕喆 申瑞杰 唐常杰 邓景华 luxh11 qiukailin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4 06: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