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编辑出版人,开放存取倡导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yk Visiting Scholar at University of Minnesota,PhD at Peking University, Bachelor & Master Degree at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博文

为“通信作者”正名

已有 15000 次阅读 2008-3-18 16:23 |个人分类:编辑视点|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论文, 期刊, 通讯作者, 通信作者

为“通信作者”正名

翻开国内各大期刊,许多期刊都在作者简介一栏赫然标署着“通讯作者”或“通信作者”。名称之不统一,以致包括编辑和作者在内的许多人都不知此为何物。我要为之正名的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称谓上的规范化,二是名副其实的问题。

首先,从称谓规范化考虑,笔者以为:应该使用“通信作者”而不是“通讯作者”。

根据新版《现代汉语词典》(第5) “通信”与“通讯”词条的释义:

【通信】①用书信互通消息, 反映情况等。②利用电波、光波等信号传送文字、图像等。根据信号方式的不同, 可分为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旧称通讯。

【通讯】①通信②的旧称。②翔实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文章。

 

比较可见,“通信”与“通讯”各有分工,语义不同,不再通用。在“利用电波、光波等信号传送文字、图像等”这一意义上,须用“通信”,而不用“通讯”。与之相关的词语有“通信兵”、“通信卫星”、“通信工程”、“通信技术”、“通信系统”、“无线电通信”等。“通讯”则只用于与新闻报道相关的词语,如“通讯社”、“通讯网”、“通讯员”等。“通信”的语义丰富,使用范围更广。

 

设置“通信作者”的目的主要是方便编辑、读者等与作者联系,而该作者一方面联系方式相对固定易于联系,另一方面,作为通信作者应是文章的主要责任者,应该对文章中相关问题负有答辩的能力和承担学术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应该是使用了“通信”的第一个意项,即用书信互通消息。只是在信息网络时代,互通消息的媒介不再局限于纸质的“书信”,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现代的信息交换模式,如电话、email,网上论坛,QQ,系统留言,等。国外期刊普遍使用的“Corresponding author”,“correspondence”也证实和支持敝人的观点。

 

关于国内对“通信作者”冠以各种功能和待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创造和活学活用。近年高校要求研究生必须发表署名第一作者的文章才能毕业与获得学位。然而,研究生一般都是在导师指导下做着导师申请的科研课题,有的高校还规定,导师若无课题则不准招生。如果研究生都署名第一作者把研究成果发表了,导师没有成果又怎么办?于是,许多高校便出台政策,导师可作为通信作者署名发表文章,通信作者的学术地位和待遇等同第一作者。于是“通信作者”大行其道,红极一时。为了防止在文献引用时只列前三作者其后被“等(et al)”掉了,“通信作者”总是占据第二或第三作者的位置。

 

    然而,“通信作者”有时又被“活学活用”到难以容忍的地步。如有的“搭车署名”,什么工作也不做,对文章内容完全不了解,但为了获得“国民待遇”,也找路子变成“通信作者”。还有的为负不起发表费的作者缴费,从而成为“通信作者”,而实际上是“出资作者”(money author)。还有更搞笑的,导师为了“避嫌”干脆自己当起第一作者,而把“通信作者”禅让给自己指导做具体工作的研究生!凡此种种,均是对通信作者的误用。

因此,笔者呼吁,“通信作者”应正确标署,更重要的是应名副其实。

 

(阿宽原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523-18660.html

上一篇:老奶奶眼中的男子百米飞人赛
下一篇:反对一稿多投一稿多发的声明与处理办法
收藏 IP: .*| 热度|

2 黄合来 pkuzeal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8: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