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际可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武际可 北大退休教授

博文

唱歌能把玻璃杯震碎吗? 精选

已有 4009 次阅读 2024-12-7 16:14 |个人分类: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唱歌能把玻璃杯震碎吗?

武际可

  最近在网络上几次看到“歌唱震碎玻璃杯”的报道。歌声真的能够震碎玻璃杯吗?最早实际做这个实验的是美国的科普娱乐视频系列节目《流言终结者》(英语:MythBusters的主持人。他们也是听传闻有一说,为了证实它的真伪,实地做了实验。2005年在该节目的S03E13 第31集中,主持人邀请美国摇滚歌手兼歌唱教练杰米·温德拉,以异于常人的声音现场击碎了玻璃杯

为了理解其中的道理我们先来介绍几个有关物体振动、声音传播方面的知识。

任何有弹性的物体,在受到外部冲击后会产生振动,也就是一种反复变形与回复的运动。单位时间反复的次数称为频率(单位为赫兹)。任何确定的物体在振动时都有一个固定的振动频率,称为固有频率。例如敲击钟、锣、玻璃杯。它们发出的声音频率都是固定的。

人的声带也是一种物体,我们呼气使它产生的振动就是我们发出的声音。不过声带有点特别,它受我们的神经控制,可以随意调整它的松紧程度,所以我们发出的声音频率是可以随意变化的。于是我们用同一的声带即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就能唱出动听的歌声。

一个声音有两个本质的特征:大小和高低。大小是取决于它单位时间传出能量的多少,一般用耳朵能够听到的最低声音的倍数的对数来度量,它的单位称为分贝。高低是由振动的频率决定的。声音的大小和高低,是两个不同的独立的概念。同是大声音,有低频大声,也有高频大声。同样,小声也有低频与高频之分。

一个物体振动,会扰动它周围的空气或水等介质,这些介质也是有弹性的,就会以波动的形式把振动传播出去。这传播出去的振动,在达到另外一个物体时,就会对这个物体扰动,产生振动,如果这个物体的固有频率与传来的振动频率相同,它也会与原来的物体一样频率振动起来。通常把这个现象称为共振。

现在可以回过头来谈玻璃杯的问题了。

杰米·温德拉拿到玻璃杯后,先对玻璃杯轻轻地敲一敲,听到玻璃杯的响声后,就知道玻璃杯的振动频率了,由于是职业的歌唱家,他对玻璃杯的振动频率能够记住并且能够准确地模仿发声,所以紧跟着,尽力用玻璃杯的频率发出大声,并且使声音持续一段,果然,不一会,玻璃杯被震碎了。

image.png 

杰米·温德拉发声震碎玻璃杯

在这里,发出的声音和玻璃杯的固有频率一致,是问题的关键。只有一致了,玻璃杯的振动才会不断增大直至破碎。如果不一致,即使声音吼得再大,也不会使玻璃杯破碎。所以对音乐外行人,虽然对着玻璃杯大吼大叫并不能使玻璃杯震碎。就是他不会捕捉玻璃杯的频率并且发出与它一致频率的大声音。进而,一般地唱歌也不能震碎玻璃杯,因为一般地唱歌频率在不断变化中,不能使频率保持在玻璃杯的一致水平,并且持续一段时间。所以对于玻璃杯被震碎的准确说法应当是“声音震碎玻璃杯”而不能一般地说是“歌声震碎玻璃杯”。

需要附带说明的是,声音能够震碎玻璃杯,并不是说它能够震碎无论什么样的玻璃杯。震碎的只是那些强度比较差的玻璃杯,或者已经有缺陷或微裂纹的玻璃杯。所以你看到表演者一个一个杯去试,有的纹丝不动,有的被震碎。说明被震碎的,一定是那批玻璃杯中的弱者。

声音震碎玻璃杯,从原理上说,不外是由共振引起的。其实人们关注共振是历史悠久的事情。就我国文献记载几例:

南宋刘敬叔(约390-470)所写《异苑》记载有“晋中朝有人蓄铜澡盘,晨夕恒鸣如人叩,乃问张华。华曰:‘此盘与洛钟宫商相应,宫中朝暮撞钟,故声相应耳。可错令轻,则韵乖,鸣自止也。如其言,后不复鸣。

唐代韦绚(9世纪人)撰《刘宾客嘉话录》,其中记述如下故事:“洛阳有僧,房中磬子日夜辙自鸣。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曹绍夔素与僧善,夔来问候,僧具以告。俄击斋钟,磬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设盛馔,余当为除之。’僧虽不信,冀或有效,乃力置馔以待。绍夔食讫,出怀中错,鑢磬数处而去,其声随绝。僧问其所以,绍夔曰:‘此磬与钟律合,故击彼此应。’僧大喜,其病便愈。”

这两段故事都发生在千年以前。当时就知道物体的固有频率与物体的质量分布有关,都用错错去部分质量,物体的固有频率改变了便不会与钟声共鸣了。当时虽然还没有频率的概念,但从实践中知道了,韵乖鸣自止的道理。

上面几例和声音震碎玻璃杯,都是声音引起共振所产生的现象。声音的频率比较高,通常比较低的物体振动也会产生共振现象。

桥梁的振动频率就比较低,历史上有因为军队以整齐的步伐过桥引起桥垮塌的记录。所以很久以来部队都有一个规矩,在过桥时要求便步走,不能正步行进。以免在桥的固有频率与人的步伐相合时产生共振。

image.png 

上图为伦敦阿尔伯特吊桥建于1873年,下图为桥端要求过桥部队便步走的布告。

早在17世纪,摆钟的发明者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16291695)就发现,两等长摆的摆钟,挂在一面墙上,两个摆锤的位相开始并不相同,但过了一些时候,两个摆锤的位相都会逐渐变为同步摆动。后来发现,置于一张桌子上的若干个节拍器,定在大致同一频率的摆动上,无论开始它们的位相如何不同,最后摆动都会同步起来。这其中的道理和共振是相同的,摆动是通过墙面或桌面传递波动,和另外的摆相互作用,逐渐达到同步的。

最近,看到一则报道,说是台灣樂團五月天近日在上海體育館舉行演唱會,竟引發場館周圍逾10幢大廈劇烈搖晃,附近居民直言家中似「地震」。當歌曲BPM(每分鐘節拍數)在140拍左右時,相關音波更容易與生活建築形成低頻共振。有居住在體育館附近的居民表示,當《傷心的人別聽慢歌》副歌響起時,家裏的鋁合金窗發生了強烈抖動並發出金屬碰撞聲,水杯內的水高速搖擺,體感上如同房屋就好像「地震」般左右搖晃。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低频的共振现象。唱歌发声的轻重是随节拍变化的,犹如行进时的步伐,有强有弱,在140拍时,正好与附近建筑物的固有频率相合,所以引起振动让人感觉不适。

我们上面谈到的共振,都是引起不良效果的现象。其实人们利用共振造出了许多有利的发明。我们的许多乐器的发声,都是利用了共振。二胡是利用琴弦和琴筒的共振,提琴是利用琴弦和音箱的共振,才能使发声优美和响亮。舞台表演是歌唱者的声音与麦克风的拾音器发生共振,才能使演唱者的声音放大到使大厅的每个角落的听众都能够听到。

我们知道,电磁波是周期变化的只是它们的变化不是像普通的振动是位移的改变,而是电场和磁场强度的周期变化,所以人们发明了电磁波的接受器和放大器,这些接受器和放大器都可以看作精细设计的共振装置。我们每天看电视、听广播、打电话、发电报,每一个环节都在和这种“电磁震荡”在打交道。

光线是一种特殊的电磁波,原子内的电子做跃迁时也要以一定频率放出能量,要检测或放大它们,就要精细地设计能和这些频率可以“共振”的特殊装置。正是在这种思考的指引下,人们造出了照射强度为地球上太阳光亮度10的10次方倍、其粗细仅1微米直径的激光,最近人们造出了一亿年误差不超过1秒的原子钟,等等。由于这些新的利用“共振”原理是非常精细和奇特,所以在20世纪中,有不少的基于“共振”原理的发现和发明获得了诺贝尔奖。

你真正理解了共振,也许你就会理解整个基于物理原理的各种近代发明。

 

参考文献

1. 武际可,从荡秋千说开去----漫话共振,力学与实践,2003年,第2期。

2. 于一真,王新刚,惠更斯钟摆同步之谜, 中国物理学会期刊网 2020年02月26日 .

 

202412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72-1463327.html

上一篇:[转载]郭永怀先生学术思想初探
收藏 IP: 111.192.242.*| 热度|

12 尤明庆 王涛 史仍飞 郑永军 崔锦华 孙颉 张学文 池德龙 钟定胜 汪运山 杨正瓴 段德龙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8 06: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