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研立项前的咨询
在30年前,科研项目立项前必须到外单位找专家咨询。还得带上单位介绍信。到了20年前,介绍信是不用了,是否找专家咨询也不一定了。
这种咨询有如下特点:
1)正式场合(如办公室,会场)。专家:先肯定其必要性和伟大意义,大谈如果成功会如何如何,再谈即便是失败,但失败乃成功之母,以后该如何如何。对内在的核心理论或基本公式(也就是一般来说的理论基础)是避而不谈的。
2)私人朋友关系(场合不定,如家里)。专家:只谈内在的核心理论或基本公式,谈真实看法,一般地说是:如何交差。
正式的咨询要形成纪要,专家要签字。私人关系的谈话公开多少限于信任度。
科研立项前的文献调研
其传统沿用至今。文献调研的目的是:用文献来论证立论的正确性(也就是理论基础的正确性)及原创性。其基本特点如下:
A)只使用正面的文献(不承认负面文献的存在,如确实存在,直接否定其负面结论),优先使用权威性文献(名刊,或名人)。论证立论的正确性。
B)尽可能回避相关学科的类似文献(视同不存在,尤其是原始性出处文献)。这是出于用文献来论证立论的原创性。
C)即便是朋友推荐了若干“败败火”的文献,也得在读后坚信:那几个研究者不行,我比他们高明多了。没有自我批判这一说。
科研经费的预算
由于可行性报告及立项论证报告已经很“坚实”的论述了本研究路线的正确性及达到预期目标的“现实性”,所以:经费是按单程票计算的。心里明知:如果出现意外(内心已备好对策),可能经费得翻好几番,而且最终目标能否达到是不确定的。
科研立项的时代特征
在计划经济时代,科研人员没办法,研究题目是在上级的耳提面命下确定的。只能设法完成任务。
到了自由行动时代,很多人使用计划时代科研人员的经验总结,基本上沿用上面的套路。
一般地说,按这个格式搞科研的人有4大类:i) 只求交差类;ii) 只求有机会搞科研类;iii) 才出虎口又进狼窝类;iiii)胜利大逃亡类。
科研收益
下面论说之。i) 只求交差类。这有的是办法,而且本文不想讨论。
ii) 只求有机会搞科研类。这类研究者一般地说是,学术功力不够,误认为学位就代表了实力。在立项时,对成功信心满满,上手后才知麻烦上身。一部分人激流勇退,此后不再搞科研。一部分人先玩交差,再求机会(但不下功夫提升学问)。还有一部分人,总认为就差那么一点点,陷入自恋困境。
iii) 才出虎口又进狼窝类。这是有实力的一批研究人员。在所有研究者中,他们所做的研究工作基本上是被看好的。即便是他们声明没有达到立项目标,但是,有一股外来力量,还是压迫他们做下一个研究项目。所谓的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主观上,没有不做的选择权。他们是支撑我国科技进步的主力。
iiii)胜利大逃亡类。这是学术功底好的一批研究人员。在立项被批复后,他们利用科研之便,一方面交差了事,一方面在学术上成功开拓。此后,顺利的转入学术上得意、科研上高分的自选快车道。也有少量人,直接转入高深冷僻的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从而退出科研立项。他们是基础科学理论研究的主力
他们(基础科学理论研究的主力)为何退出科研立项呢?一)对使用当前理论解决问题的成功性有大的怀疑,但是,面对外部方面,又无法“证明”自身设计的理论路线是“正确的”。二)为论证自身的理论路线或实验基础,或多或少的要否定大量的文献性结论(论文上的那类),甚至于出现对于基础理论的某类质疑。三)在项目实施前,拿不出“类似例子”,甚至于是“最简单的实验”证据。四)不知道具体研究内容的时序性排列(无具体学术成果预期)。
在现实生活中,“胜利大逃亡类”淡出学界的视野,“才出虎口又进狼窝类”令青年人望而生畏。这两类研究者的论文发表记录一般是寒酸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3: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