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科研疲劳:久攻不克的必然结果

已有 5405 次阅读 2015-4-28 10:47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学研究的本质是使自身对特定学科问题的思维符合外在的、自存的客观自然规律。这就是一个不断修订自身认识的过程。是一个强制自身主观的自由认识向客观规律方向不断转换的过程。

      强迫自身的、自由的思维方式去符合外在的、客观的自然规律,无论如何是感性上(生理上)困苦的。我们可以宣称这是一种理性的享受,但是对大脑神经系统而言,这是生理性的负担。在这种负担的累积达到某种临界状态时,人的大脑就疲劳了。

      一般而言,对一个科研论题,久攻不克的直接后果就是科研疲劳。它的主要表现是:1)无意写论文。一般的说,虽然对论题的方方面面有很多批判性认识,但是觉得没有进展,没有热情写论文。解决不了大问题,很多人是不写的(或写而不发)。2)读不进文献(或专著)。手头上有一大堆文献,想读,但是没有情绪,读不下去,或了了草草的读。没有读的激情。3)感性上回避该论题。不愿意就原科研论题进行思考,或一考虑就头痛,没情绪。

      科研疲劳一般的说是周期性的,与个人具体生理及心理特点有关,也与科研论题难度有关。长则数年,短则数月。群体性的可能表现为几十年或上百年。群体性的疲劳表现为某类论题(或理论体系)的论文数量出现周期性的起伏。

      多数人在出现几次科研疲劳现象后就放弃了继续研究该论题,而转换到其它论题上去了。这类研究者在内心深处一般是否认(与自己同等水平的任何人)解决该论题的可能性。属于自我否定性的放弃。我国很多学者不断的转换研究课题实质上是科研疲劳普遍性存在的体现。

      另一类普遍性的科研疲劳现象是重复使用实质上等价(但形式上不同)的理论去研究目标论题。使用等价的理论,前人的研究没有解决,但是,开始时认为自己能解决,在用多个不同形式的理论(实质上等价)也没能解决后,要么是对该论题疲劳了,要么就是对自身所使用的学科理论疲劳了。

      这类现象也是非常普遍的。也表现为群体性的。集中表现为用等价的理论来来回回的研究某个论题。看科技期刊论文就能体会这点。

      对群体而言,产生科研疲劳的论题实质上是学科的瓶颈问题,是重大学术论题,一般只要解决了,学科就有显著的进步。对个人来说,一旦把产生科研疲劳的论题解决,个人是有很大的学术成就感的。

      人们做科研选题时,往往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而选择难题,或根本性问题,这是立项要求其科学意义的结果。加上国内外没有解决这条,基本上就定位于:必然产生科研疲劳的那类科研论题。这样进入科研的人基本上就是奔科研疲劳而去的。一般的说,解决的可能性不大,从而失败感是必然的。所以,搞的科研论题越多,挫败感越强烈。很多学者也就以此结束了自身的科研活动而转向其它。

      从宏观上看,科研疲劳是战略上的相持阶段。要想胜利的解决所选科研论题只能继续进攻,至少是不能退却。然而,其成功与否或是何时成功却是无法预计的。从而,在现实社会中,出于各式各样的原因,大多数人选择了退却。很多的个人性退却的综合效果是群体性的退却。在我国,这个现象很突出。科技界的3年一考核,或是5年一考核,其结果是鼓励这类退却。从而,难于取得实质性的科研进展(个人和群体)。

      如何对战略性相持阶段的科研活动进行评价?如何消除科研疲劳感而继续研究学科瓶颈论题?这类问题的解决是取得科研实质性进展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885792.html

上一篇:数学家如何看热力学(热学)
下一篇:科研的不确定性与工程需求的确定性
收藏 IP: 222.88.196.*| 热度|

10 姬扬 李志伟 姚伟 代恒伟 连坤雷 刘全生 徐晓 許德惇 江涛 zhoulo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6 11: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