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以自身的论文发表为标准,要求(或希望)获得对自身研究工作的外部认可。对于一般性的研究工作,这是惯例。而且是最常使用的评价方法
但是,人们发现,作系统性理性论述的综述性论文能有更好的关注度和引用率,尔后才是具体的论文。
相比之下,系统性的理性论述专著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从而成为实际的海量论文的代表者(替身)。
这样一来,人们进入一个学科深层时,实际使用的往往是系统性的理性论述专著,其次是作系统性理性论述的综述性论文,最后才是具体的论文。
因而,科学研究结果的最高表达方式是:系统性的理性论述专著。
我们在内心是以这个标准来评价各国的科技水平的,也是以这个标准来评价本学科的研究人员水平的。也就是说,有系统性的理性论述专著的排到第一层次,有系统性理性论述的综述性论文的排第二层次,而只有论文的排第三层次。
很多人会反驳这个观点。最主要的证据就是:诺贝尔奖,及其它大奖,按惯例,是以论文的发表为标准的。
这是事实。但是,这种论证所忽略的是:在原创论文发表后,可能由作者本人,也可能是其它研究者,已经出版了基于其上的系统性理性论述的综述性论文,或者是系统性的理性论述专著。而事实上,没有后者,该原创论文不会得奖。
何为系统性理性论述的综述性论文?主要特征是:1)自成体系的理性结构;2)对已有成果的理性归纳;3)揭示出某个学科核心论题的深层次内涵。这就把东抄西抄(或左引右引)的所谓综述性论文及专著排斥在外了。
而系统性理性论述的专著则涵盖更为广泛的论题。一般地说,我们把这类论文或专著看成是学科的里程碑或基石。这是科学研究成果的主体骨干文献。一般地说,除非是专职研究人员,很少有人读这类长篇的、枯燥的、乏味的、难于理解或把握的、可能与自身理念冲突的、耗神耗力而未必能消化的文献。
而商业性出版界也无积极性出版这类文献。如果回顾一下科学发展史,这类文献的主要初期出版方式是:私人出资,或赞助单位(人)出资,学会出资。也就是说,其销售量是很小的。
在出版初期,很小的销售量意味着很小的收藏量,也就隐含了很少的读者量。(而一旦成为名著,其局面则可能是另一个极端。)
有的研究人员热衷于出版这类专著,而有的研究人员热热衷于发表论文。我们可以这样来比喻:系统性理性论述的专著为学科的树干;系统性理性论述的综述性论文为枝干;而一般性论文就是树叶。
如果采用这个模拟,则我国科学进步的近几十年的轨迹是:1)由没有多少论文发展到很多的论文(有很多树叶了);2)出现少量的系统性理性论述的综述性论文(有少数枝干了);3)出现个别性的系统性理性论述的专著(可能有个别树干)。
如果从表面上看,一个很自然的臆测就是:下一个阶段就是出现很多的系统性理性论述的综述性论文。出几十本系统性理性论述的专著也是可以期待的。
但是,如果从长远来看,从深层次来看,由于我国科学界长期以来对理性的蔑视,在今后的几十年里难于有根本性变化,从而没有对枝干和树干的内在追求。也就不会容忍没有树叶的枯木存在。
如果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有一个环境:有利于系统性理性论述的专著出现的环境。而形成够写一本系统性理性论述的专著所需要完成的研究工作可能是要耗时几十年,甚至于是几代人的研究工作之大成。我们是否有这个耐心?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3: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