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高等教育应当如何适应于现代科学及工程? 精选

已有 3913 次阅读 2012-12-11 17:51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高等教育, 工程, 如何

 

看到科学网上新闻栏的文章“香港大学校长谈人才培养:教出不落伍的学生”,有感而发,特写本文。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2/272729.shtm

    虽然没有明说,但大多数人在内心深处是认为:高等教育应适应于现代科学及工程。

       但是,在这一点上,虽然各高校近几十年奋发努力,但是,显性的进展并不明确。也正因此原因,各方面的能人、斗士纷纷登场,各种“解法”层出不断。

 

       对于现代科学的特点为何,学界里很少研究,更不用谈按照这个特点去组织具体学科的课程结构了。

       例如,基础课与专业课分属不同的学院(系),各自按自身的学科特点来进行课程内容组织。两者间的逻辑推理连续性是中断的。对学生而言,即便是用同一个数学方程描述的论题,数学课老师与专业课老师也是使用不同的语言。

       就课程而言,每门课都是一门语言,学生很难把它们内在的统一性把握住,从而,也就无从保持各门课程的逻辑推理的连续性。一旦各门课程都成为片断化的、孤立的内容,学生除了死记硬背也就没有别的出路了。

 

       我们可以看到,郎道的物理学教程,因其各册间的逻辑推理连续性,学生们一直爱不释手。

       再比如,复旦大学1960年编的数学教程,也因其各册间的逻辑推理连续性,受到好评。

       而这样的例子在很多学科是难于列出的。

       同一门名字的基础课课程,对不同的专业,其内容选择及论述性的逻辑推理过程应当是密切联系本专业的需求。而这就要求,该门基础课老师应当是了解相应专业的。

但是,在学院分崩离析的情况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工程类课程中,一般地说是假定学生已经把握基础课课程的内涵。如果认可这个假定,则会大量的使用数学推导类论述。如果不认可这个假定,则会使用类比性推理,以回避抽象的数学推理。

这样,基础课的缺陷直接的决定了工程类课程的老师偏爱于使用非数学推导类的教科书。

 

当这个特点在被某一届学生查觉后,就会向以后的各届学生传递基础课课程不是很重要的信号,从而进一步的“驱使”工程类课程的老师偏爱使用非数学推导类的教科书,或是压缩数学推导。

在几个这类周期后,不光是基础课到专业工程课间逻辑推理连续性中断,就是专业课程内部的逻辑推理连续性也被中断。

 

这个问题是我国高校最为突出、危害性最大的问题。但是,几乎看不到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为什么?

 

答案很令人深思:要理顺一个具体学科的所有课程间的关系,保持从基础课到专业课的逻辑推理连续性的流畅,而且又适应于现代科学及工程的教学计划的人才在那?这才是我们寻找的学科大师!

组织能够完成这样的教学计划的教学团队,而又能切实落到实处的可能性有吗?即便该学科有大师,会给大师这个机会或是权力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641577.html

上一篇:贺莫言获NB文学奖
下一篇:搞科研:有必要考察现代科学的基本论题吗?
收藏 IP: 222.88.196.*| 热度|

4 王瞧 徐满才 bytedog lftkf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23: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