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个体的科学研究可持续性问题 精选

已有 10635 次阅读 2012-12-2 11:52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学研究

 

       对个人而言,多数人搞科学研究是不自觉的行为。初期往往是从技术研究或开发性研究工作开始的,尔后,一般的是搞应用性研究(局部性的理论研究),在完成这个过程后,科学研究的成份才逐步增加,应用研究的成分才相对减少。

       在这个过程中,先管个人生活,也就是选择对个人生活发展有直接好处的、相对来说是短平快的某种技术性工作。能够导向科学研究的主要是技术研发类的工作,这就是目前人们热衷的“科研项目”。

       在经历一个为个人前程而搞科研的过程后,如果他满足于现状(个人生活或地位),则科学研究的论题才会在他的头脑中开始形成。

       就我国目前的现状而言,个人要获得搞科学研究的机会至少需要10年以上的、搞“科研项目”的积累。而要获得搞科学研究的能力,则需要更多的积累(方方面面的,学术的和非学术的)。也就是说,往往是在“不惑”之年,或是到“知天命”之年后,才会有机会搞自身感到价值很大的、某个方面(学科)的科学研究。

       但是,大多数人到了有能力、有本钱搞科学研究的时候却是出人意外的远离科学研究。

       其中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所选研究论题(方向,道路,体系)无法再进行下去。我们这里主要是谈出于学术研究本身的问题而导致的不可持续性。

       出于历史性的原因,很大的成因是基础科学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不足。有人选择自学,多数人选择放弃。

       第二类原因是胆识。如果做下去,则往往会与“环境”产生某种矛盾,而危害自身的利益。

       更为普遍性的是:因无人赞扬,而在精神上放弃。                          

 

       个体的科学研究可持续性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国家科学研究水平的核心问题。如果大多数个体的科学研究都是不可持续的话,则搞“科研项目”就是一统天下的科研模式,我们目前的现状其实就是这样的。

      

       对个人而言,对现状的准确判断是其研究得以持续的条件,而这就需要有大量的历史性文献可供阅读,同时,有一个平台供他出版论文。

       这类条件在我国现实条件下基本不满足。也就是说,大多数人的科学研究工作是不可持续的。

       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起点年龄、起点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非常残酷的现实(是全球化的一个副产品),而到了这个阶段,大多数人考虑的是退休后的问题。

       总有一批又一批的青年,会把“科研项目”当成是科学研究。在几轮博杀后,等到认识到何为科学研究后,机会已经没有了。

       个体的科学研究可持续性问题如何解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638395.html

上一篇:科学研究中的大敌:不求甚解
下一篇:科学上的简单和直接
收藏 IP: 60.6.115.*| 热度|

52 陈楷翰 曹聪 喻海良 罗教明 孙跃方 刘淼 陶代琴 李宇斌 曹建军 赵志立 陈苏华 段庆伟 屈林 徐耀 彭振华 鲍得海 张骥 方琳浩 吴桂生 沈友明 褚昭明 李若 樊晓英 刘文礼 秦川 余皓 王恪铭 林辉 张光明 朱述炎 魏青山 张溢 张伟 孔晓伟 马小池 周春雷 李土荣 郭克 姜咏江 王洪桥 朱桂海 霍艾伦 yophi Authenty silentyf tyguomiao ZXFWDQN hgouyj lingling101 lftkf kknk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3: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