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回顾与思考(2):基础科学教学质量 精选

已有 5331 次阅读 2009-1-7 16:46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在改革开放前,文革导致高校第一次的一流人才外流(强制性的)。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基础科学教学在总教学量中的比重是比较大的。一般地说,在三年级才结束基础科学课。专业课的比重小,导致毕业生被工业部门讽刺为“大学生不如中专生”。但,几年后,这种讽刺就消退了,而改为“名牌大学生就是名牌大学生”。这一时代背景下的影响就表现为此后的持续增长的“名牌大学崇拜”。

但是,由于工业发展迅速,加上行业部门的空隙太大,为适应技术引进的需要,各高校的一流人才迅速外流出高校系统(计划经济下的流出;第二次流出)。在此背景下,刚毕业不久的本科生就在相当程度上成了教学的主力军。其结果就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比重的下滑和专业课教学质量的叠加下滑。(就目前而言,这一趋势并没有根本扭转,但明显的进入了一个平静期)。

 

第二个问题,大规模的技术引进导致高校的专业课教学质量落后于工业需求。因而,工业界的呼声迫使高校加大专业课的比重。

 

在这种内外因的夹击下:基础科学教学在总教学量中的比重下降到2年级结束。(虽然名义上,基础科学课并不会在高校课表中消失,但只是形式上的。)

 

到了国企、科研、事业单位的改革期,高校中,下海也就成为时髦。面对低收入,再次出现一流人才的外流。(经济转型下的流出;第三次流出)。

 

元气还没有恢复的高校,终于在1990S末尾,等来了扩建的机会。高校人才缺口成为突出问题。因而,大量的硕士生、博士生在2000S后迅速流向高校。在这一背景下,扩招后的高校教学质量问题才成为明显的问题。

 

然而,积重难返。在高校中,基础科学课教学人才不足,教师队伍的基础科学素质偏低已经成为事实。虽然可以用:EISCI论文数字来证明学校的水平有多高多高,但是,论文的引用率和学科分布并不支持水平有多高多高的结论。

一句话:“基础科学课教学人才不足,教师队伍的基础科学素质偏低”这一结论只能通过我国原创科技的增加来得到改变或推翻。

 

这一结论的宏观表现为何?

1)数理科学课的比重、质量低于底线要求。教学中,大量的学科把数学推导、定理的抽象表达、与及与相关学科的抽象联系割断。因而,课程低水平重复/覆盖现象突出。学生的抽象推理能力培训不足。

2)普遍性认为,在数字化革命后,编程比推理更重要。因而,大量开设与计算机有关的低水平课程。同时,英语课程的比重加大,教学校果差。两者相叠加,导致“背”成为主要的学习方法。而社会上对此的热度形成这两类课是学生就业的必备条件的印象。学生对基础科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3)研究生教学中,数学推导、定理的抽象表达、与及与相关学科的抽象联系等仍然没有得到好的培训。这方面,学生基本上得不到好的指导。学生更热衷于能写论文的具体内容。知识结构明显地不能进入创新性领域。而强行进入的结果只能是抄袭或重复。

4)教师队伍的基础科学素质偏低,不能在抽象的、本质的基础上把握学科的方向,学术上缺乏领军人物。

5)离开学校教学质量的、脱离学科现状的、形而上学的论文级别、数量的大比武打击了基础科学教师队伍。把“昙花一现的技术”相关人才推到了前列,引导着高校向新的“昙花一现的技术”挺进。基础科学成为提不起来的豆付。

6)论文质量提高不大,远远落后于数量增长。被戏称为“垃积论文”的很多。

7)出版的科学书籍学术价值不大;教科书质量不能满足阅读科技文献的要求。

 

显然,要全面的改变这一问题只有一条出路:提高教师队伍的基础科学素质,把基础科学教师队伍推向前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209022.html

上一篇:回顾与思考(1):基础科学
下一篇:回顾与思考(3):科学研究工作
收藏 IP: .*| 热度|

5 武夷山 刘全慧 胡新根 李丽 szxren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2: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