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参加的国内各类学术会议中,常听到这类话语“。。。XX中国人搞的理论根本不对。。。”,也常听到“。。。XX中国人推导出的公式,我根本不信。。。”。
这类话的结论引出增加了一个不必要的前置修辞:XX中国人搞的(推到出的)。而这个修辞,至少在行文上是作为“原因”使用的。
这就是在学术上缺乏民族自信的典型特征。
我们也经常看到类似的论述,在经典理论教科书中,根本就没有用中国人命名的定理。此类论述者很快的就达成结论:中国人搞科学理论是不行的。
我们应该很清楚的看到,科学理论以合法身份进入中国是20世纪初的事情,而经典理论在20世纪以前就已经完成了理论建造,国人就没有参与。用一个国人没有参与的事件来证明种国人在科学理论上没有贡献是正确的,但是有此引出中国人玩不转理论则是显然不成立的。
自20世纪初起,在国人参与科学理论后,吴有训,黄昆,陈省身,杨、李等诺奖得主,等科学家的成就表明,至少是到了把中国人名字与特定公式联系了起来。从而,证明中国人也是能玩转科学理论的。
然而,出于学术上的不自信,我们自身就对中国人搞的科学理论研究结果没有自信,从而,在20世纪有一个流行的话“。。。有本事把论文发到国外去,我就相信你是对的。。。”。在这类话语中,隐含的逻辑是“国外期刊发表的就是正确的”。
这种民族不自信到了近几十年,演化为“在国外一流期刊上发表的就是正确的”这种逻辑隐含。话虽然不是这样的说,但是意思总是这层意思。
3代人下来,多少总是有一定的自信。但是,太少了点,还不足于形成学术上的民族自信。这种隐含就改写为“是否有外国人引用的”,“是否外国人认可的”,等发散性的评价标准。
按人种来判断学术的正确性,按出身来判断学术的正确性,按所在机构来判断学术的正确性,按地位来判断学术的正确性,按是否被外国人认可来判断,等等,实质上归结为:学术上缺乏民族自信。
学术上缺乏民族自信的基本后果就是:由中国人开创的学术道路少有后续的、由中国人做的研究,从而,即便是未来的历史证明这条道路的正确性,也由于只有早期的研究而没有后来的修订补充开拓性研究,从而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正确的)链条。再很长时间回头再看,取代早期研究的结果早就有了,从而,其归属也难于归功给中国人。
学术理论上想以一代人的时间完成创立并得到世界公认(功成名就)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是科学史告诉我们的。原始的创新是粗糙的,必须有大量的传人进行后续的研究,打光磨亮后,再化繁为简,才能被纳入基础理论的流行版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2: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