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国文化背景下,某个学术理论“被严厉批判”后会有何种后果呢?
假如你给本科高年级学生讲课,用很长时间介绍一个理论X,然后补充说,这个理论被YY科学家所严厉批判。那么学生看你的目光就很那个了,“你干嘛介绍一个被批判的理论?”
如果你给研究生讲课,还是讲理论X,边介绍边说Z论点被YY科学家所严厉批判,理论X并不是主流理论,被很多科学家所严厉批判。那么,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学生们会力图忘记你讲的X理论,并自觉的抵制理论X的论点。
假如你审请科研经费,如果公开声明,研究的理论基础X理论,曾被若干科学家所严厉批判,那么几乎就靠边了。事实上,即便你不说,审查者中如果有人知道这的X理论被很多科学家所严厉批判,那么几乎也就靠边了。
因此,在我国的现状是,非主流的科学理论(几乎囊括主要的现代基础科学理论中非公认部分)基本上不流传,也基本上没有群体组织性的研究。
这样,在非主流科学理论方面,几乎是只有个体性的学习和研究。
这就表明,在现实生活中,学术上的“被严厉批判”一词的涵义就是“错误的理论”,其后果就是既不应学也不应研究。
在这样的意义上,弦论的很多体系,被多次批判(长达30年)、被很多科学家严厉批判,因此在我国没有市场。基于相对论的规范场论的非主流体系(含抽象版的连续介质力学,如理性力学),也被“严厉批判”,从而也少有人学习和研究,更不用谈推向工程应用了。
我们考虑一个基本的问题:对一个具体学科,“被严厉批判”的非主流的理论多呢?还是被普遍接受的理论多呢?
答案是很明确的:“被严厉批判”的非主流的理论多得很。而被普遍接受的理论一般也就是一、二个。
这样,就产生了一个严重的后果:我们总是从被普遍接受的理论出发,而终止于产生一个片断化的“被严厉批判过”的非主流理论的类似结果。
我称这个现象为:基本学术传承的断裂。
这是因为,几乎所有的理论创新都必定经历一个被众多学者“严厉批判”的历程,而理论创新也正是在应对此类“严厉批判”的过程中慢慢的完善起来,在应对完很多的严厉批判后,没有倒下的理论就在某个阶段后成为主流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所以,我国学界科学理论上创新不足的基本原因应该是:把“被严厉批判”的非主流学术理论等号为错误的理论。
而在这类非主流理论成为主流理论后,我国学界才急急忙忙的在高校讲授,展开研究,从而明显的是没有前期基础(人才+研究)。从发表论文来看也就是跟风研究类了。
所以,给“被严厉批判的”非主流理论足够的生存空间是实现科学理论创新的必要条件。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给伪科学理论大开方便之门。就具体学科而言,识别出伪科学理论还是相对容易的。我们不应害怕出现伪科学而把“被严厉批判”的非主流科学理论也视为“伪科学”。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9: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