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changZh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changZhang

博文

[转载]变化中的北极 北极熊与灰熊杂交

已有 3648 次阅读 2021-5-4 08:14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人类首次发现野生北极熊和灰熊的混血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2日 15:11 三秦都市报

科技时代_人类首次发现野生北极熊和灰熊的混血儿
北极熊和灰熊杂交生出“灰白熊”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本报讯 据中新社报道,一位美国猎手近日在加拿大西北部地区打死了一头相貌奇特的“北极熊”。DNA测试结果表明,这可能是人类首次发现的野生“混血熊”北极熊和北美灰熊杂交的后代。当地官员介绍说,这头“混血熊”长有和北极熊一样的白色毛皮,只是上面零星分布着一些褐色的斑块。同时,这个动物长着长长的爪子和类似灰熊那样隆起的后背。不过,人们无法判断这两种野生动物到底是如何“结婚生子”的。

  据美联社报道,此前人们曾经在动物园里让北极熊和灰熊成功交配,并且产下健康的后代。与其他的“混血动物”不同的是,人工培养的“混血北极熊”依然具有生育能力,这种现象让科学家感到非常困惑。据相关资料介绍,北极熊和灰熊的繁殖季节非常相近,只是北极熊的发情期略早于灰熊。令人惋惜的是,由于气候持续变暖,今后地球上野生北极熊数量可能会越来越少。现在,这种动物已被加拿大和美国有关部门列入“濒危”行列。


https://www.sohu.com/a/416946814_120836435

气候变暖,北极熊迎来新敌人灰熊。入侵领地,交配繁殖改变基因库 

2020-09-08 06:01

气候变化正驱使灰熊向北迁徙,这可能对已经陷入困境的北极熊来说是个坏消息。

一场物种范围的全球重组正在发生。据专家称,全球变暖是罪魁祸首。灰熊顺应这一趋势,出现在加拿大北极高纬度地区的极北部社区。

Inuvialuit地区的猎人和捕猎者最近报告说,在波弗特海群岛上看到越来越多的灰熊。该地区占地约10万平方公里,居民只有3400人。

虽然灰熊出现在这一地区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现在这些灰熊又出现在萨克斯港和乌鲁卡克托克附近,这些地方更靠近北方,它们从来就不是灰熊的领地。

42岁的阿莫斯是Inuvialuit定居点的居民。据阿莫斯说,不仅仅是灰熊的行为在发生变化,整个生态系统也在呈现出惊人的变化。季节性冻结的时间从八月推迟到十月初,越来越多的草原取代了贫瘠的土地,供养着大量的食草动物,这对已经面临着日益增长的人类居住压力的南方灰熊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吸引力。

北极熊领地里的灰熊:可能发生可怕的熊类大战?

如今,灰熊探索的新领地让它们与当地的“原著居民”北极熊建立起联系。北极熊非常适合在极寒的北极气候下生存。然而,随着气候的变化,北极熊正在逐渐成为它们家园的“异乡人”。海豹是它们最喜欢的食物来源,由于海冰融化,海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难接近了。

另一方面,灰熊可能会因为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大量北美驯鹿、鱼类、驼鹿和浆果而茁壮成长。由于北极熊被迫在内陆游荡寻找替代猎物,这两个物种注定会相遇。将会发生的无疑是一件值得高度关注的事情。

研究人员认为,灰熊很可能会在北极熊栖息地冬眠。它们从冬眠中苏醒的时间正好是北极熊幼崽出生的时间,这使得脆弱的后代很容易受到灰熊的攻击。当两种成年熊类为争夺食物和领地相互争斗时,北极熊在体型上有优势,而灰熊则更具攻击性。

虽然一只600磅重的灰熊可能无法与一只1200磅重的雄性北极熊相匹敌,但一只雌性北极熊可能还没有准备好击退灰熊的攻击。

灰熊和北极熊的交配繁殖可能导致物种保护的巨大损失

两只熊之间的互动并不总是会导致争斗,当异性相遇时,爱情也会酝酿。

灰熊和北极熊的圈养繁殖产生的杂交后代,称为灰北极熊或北极灰熊。然而,这两个物种之间的交配并不局限于圈养,在野外也会遇到。在加拿大北极地区的班克斯岛,人们拍摄到一只长相独特的熊,并对它的基因构成进行了检查,结果发现它是灰熊和北极熊的混血。

科学家们担心随着灰熊入侵北极熊的领地,杂交后代的数量可能会增加,从而污染现有的基因库。

随着气候变化,灰熊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广,而北极熊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小,当灰熊和北极熊面对面的时候,后者的命运可能会更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359-1284945.html

上一篇:[转载]中国科学院四类机构
下一篇:[转载]变化中的北极 北极甲烷大爆发
收藏 IP: 223.99.25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 03: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