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科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等离子体科学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博文

绝知此事要躬行 精选

已有 5175 次阅读 2025-2-25 10:00 |个人分类:学海无涯|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陆游《七绝 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一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用我们熟悉的话语就是:实践出真知。再详尽一点,就是教员说的: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我们做科学研究更是如此:原理、机制的研究是重要的,但只是这些,就必定是“纸上得来终觉浅”。聚变研究有“三十年魔咒”(或者“三十年笑话”,即:“无论过来多少年,聚变总是三十年实现”)之说,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意识到“绝知此事要躬行” —— 停止建新的、更高参数的装置,而且一停就是三、四十年。 

笔者在大约三年前的系列博文《聚变还要多少年?(1-4)》中说了这个问题:1)1990年代美国在其设计、建造、运行的TFTR没有实现 breakeven(得失相当,即能量增益因子Q=1)的科学目标之后,放弃了建设下一代装置的努力,转而去“从原理上搞清‘约束’的本质”;2)世界聚变界也停下脚步,等着ITER建成。这一等就是三十年。而且由于我们一些ITER伙伴在制造业方面的“拉跨”,ITER建成运行的时间表一拖再拖,可能还要拖个十年二十年才可能刚刚开始聚变放电——而不是聚变发电! 

当时反对上新一代装置、主张等ITER的一个主要论点是:我们设计下一代产生、运行燃烧等离子体的装置是基于目前“非燃烧”等离子体的定标律,这些定标律对氘氚聚变燃烧等离子体是否适用?并没有把握(没有经过实验的检验)。 

氘氚聚变阶段的燃烧等离子体(burning plasmas)确实是我们从来没有真正在实验室里产生过的物质。即使是JET(欧洲联合环)2023的氘氚实验也没有真正达到燃烧等离子体参数区间。所以,我们只能依靠目前“非燃烧”等离子体研究得到的“定标律”来设计下一代的堆。这样的设计出来的聚变堆很可能如怀疑者所说的:达不到设计的指标(NIF就是典型的例子,我们后面讲)。但是因为这个我们就要放弃建下一代装置吗?有人说:等我们研究好了再说。但是,停留在“非燃烧”等离子体参数区间做研究,其实就是“纸上谈兵”。不建设新的装置,我们永远无法知道这些“非燃烧”研究得到的结果,是否真正适用于燃烧等离子体。 

美国的“国家点火装置”(National Ignition Facility,简称NIF)就是基于前一代装置的研究得到的定标律设计的。也确实出了问题!第一阶段的实验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实现breakeven)。甚至有个阶段美国能源部(USDOE)已经放弃了“点火”的目标,建议把主要研究内容转而放在:1)国防,2)基础物理两个方面。这也成为磁约束聚变领域一些同行反对建下一代装置的依据。 

但是惯性约束的科学家们没有放弃。经过几年的努力,他们终于找到了提高等离子体参数的途径,实现了Q>1.5,并且进一步展示了实验的可重复性(连续多次实验结果达到了Q>1)。 

成功的原因可以列出很多。但笔者认为,最根本的是——他们建了NIF这个装置。没有这个装置,他们连“依据原来的研究方案是达不到预期目标的”这一点都不知道,更不要谈怎么才能达到。你得有这个装置,才会知道原来的想法太简单;你得有这个装置,才有可能试那些新方案,才有可能最后试出来哪一个好使! 

绝知此事要躬行 —— 不去实践一下,怎么会知道你想的那些东西成不成,更不会知道怎么做才成。 

还好,磁约束的同行们现在基本统一认识了。中国的BEST、美国的SPARC、英国的STEP...,现在都在建设,2030年之前基本上会投入运行;成都的“中国环流器三号”(HL-3)计划在2027年底开始进行氘氚放电实验。这就是希望。即使考虑最糟糕的结果:第一阶段的实验有可能发现按照我们现在“非燃烧”等离子体研究得出的方案根本就行不通,但是有了这些下一代装置,我们就有了试验(不是实验)各种新方案的平台。经过实践,总可以“出真知”! 

期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346-1474717.html

上一篇:你好!新学期
下一篇:人工智能与物理学 —— 已知与未知
收藏 IP: 111.42.148.*| 热度|

9 许培扬 史晓雷 武夷山 孙颉 王涛 郑永军 崔锦华 王安良 钟定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1/0 | 閹槒顓�:0 | 妫f牠銆� | 娑撳﹣绔存い锟� | 鐠哄疇娴�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10 07: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