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科苑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kysdc 地球科学苑-地学科普与地质灾害

博文

灵山岛地质考察记-2012.10.21 精选

已有 13572 次阅读 2012-10-22 01:41 |个人分类:地学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灵山岛, 郯庐断裂, 软沉积物变形, 滑塌沉积, 复理石

    2012年10月21日,中国石油大学吕洪波教授亲自带领近60位参加第12届中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的代表对灵山岛地质剖面进行了野外考察。

    灵山岛位于青岛胶南市东南黄海近岸海域中,面积不足8平方公里,海拔513.6m,为仅次于台湾岛和海南岛的中国第三高岛。岛上出露的岩石主要为中生代沉积岩和火山岩:下部及海域中主要为早白垩世海相复理石,上部不整合覆盖的主要为白垩纪青山期火山岩。

    灵山岛在构造上属于苏鲁造山带,但岛上很多重要的地质现象尚未在地质文献中披露过。中国石油大学地学院吕洪波等自2010年起对灵山岛进行了频繁的地质考察,在被看做早白垩世莱阳期的地层中发现了远源浊积岩及其内部大量的滑塌沉积层,孢粉鉴定初步结果显示该地层的时代为早白垩世。滑塌构造以同沉积滑塌褶皱为主,而在滑塌体内部还发现有很多同沉积变形构造,如:同沉积布丁构造、同沉积拉伸线理、同沉积双重构造等。

    滑塌沉积发育时,盆地为介于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之间的残余洋盆。发育于砂质单元中的早期平面X剪节理指示了该套浊积岩在褶皱之前受到了SE—NW向的动态挤压,而后期的不对称褶皱构造记录了扬子板块自南东向北西侧的华北板块俯冲的历史。灵山岛中生代滑塌沉积层的发现不仅揭示了中国东部存在着晚中生代海相沉积,更为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在郯庐断裂以东碰撞缝合的演化历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际材料。吕洪波教授等人的成果已经在《地质学报》和《地质论评》中发表。

以上文字源于吕洪波教授的博文和野外剖面简介。

请参见吕洪波教授的博文:

    (1) 报道一篇灵山岛地质发现的中文论文(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040-465538.html)

    (2)灵山岛晚中生代浊积岩中发现巨大滑积岩块(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040-527535.html)

 

    以下为考查过程中的部分照片(依时间顺序)。

 

01 清晨奔赴灵山岛的途中

 

02 远眺灵山岛

 

03 登岛后,年青人争着与地学前辈合影。

 

04 考察开始,灵山岛“岛主”吕洪波教授一马当先。

 

05 绘声绘色的讲解

 

06 绘声绘色的讲解

07 绘声绘色的讲解

 

08 考察中

09 流纹岩的底部构造清晰可见

10 巨大滑积岩块

 

11 “岛主”与地学前辈乔秀夫先生合影

 

12 软沉积物变形

 

13 吕“岛主”开讲

14 考察中

 

15 基本没有变形的岩层(请与变形后的岩层对比)

 

16 变形后的岩层

 

17 变形后的岩层

 

18 变形后的岩层 

 

19 变形后的岩层

 

20 考察现场全景

 

21 变形后的岩层

 

22 变形后的岩层

 

23 变形后的岩层

 

24 变形后的岩层

 

25 砂质单元中的早期平面X剪节理把岩层切成了”豆腐块”。

 

26 向前辈讨教

27 现场讲解

 

28 现场讲解

 

29 野外合影

 

30 吕岛主“顶地立天”之灵山岛版

 

31 “顶地立天”之灵山岛版

 

32 与吕“岛主”合影

 

33  

 

34 考察结束,在涨潮前要从这个“天梯”上到公路。

 

35 83岁的地学老前辈,登高的功夫如何?

 

36 登顶成功 

 

37 涨潮前的灵山岛

 

38 返程途中: 天上的云彩是不是也变形了?



博物之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317-624924.html

上一篇:金秋风景
下一篇:雨雪过后银杏林
收藏 IP: 211.155.253.*| 热度|

41 余昕 陈小润 陈湘明 杨月琴 刘洋 陆俊茜 逄焕东 杨秀海 朱晓刚 刘光银 吕洪波 贺静 兰朝利 于春水 马磊 朱志敏 张叔勇 闫国进 鲍得海 陈楷翰 朱晓青 戎可 杨正瓴 李璐 万润兰 庄世宇 韦四江 张能立 傅蕴德 陈桂华 曹裕波 包德洲 张中欣 章雨旭 李务伦 ljxm yxh3161 anran123 bridgeneer crossludo ddser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2: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