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科苑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kysdc 地球科学苑-地学科普与地质灾害

博文

科普请从科学家做起——关于科普的几点思考 精选

已有 9098 次阅读 2012-3-22 08:49 |个人分类:实话实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普, 科学网, 科学家, 学术不端

本文要点:

在科普的问题上,不要把科学家与大众对立起来,科学家更需要科普:一是普别人,二是普自己。

科普从我做起,从科学网做起。

科普当然需要钱,但更需要良心。

科普与科研:二者可以互相促进。

科普当然需要原创,越多原创越好。

可以科普成功后的结果,更可以科普成功的过程与失败的经历。

科普更要旗帜鲜明地反学术不端。

科学普及不仅普及的是科学知识,更需要普及的是科学精神。而学术不端是科学的大敌。

用不端的手段印出来的东西可能成为你“临时的成果”,更会成为你永远抹不掉的污点。

 

***********************************************************************************************

    科学网及科学网博客上已有多篇文章或博文述及科普。我也来凑个热闹,谈谈本人对于科普的认识与经历。

1.科普的对象——在科普的问题上,不要把科学家与大众对立起来

    许多人一谈到科普,就以为是向科学家以外的群体,特别是向广大贫困的农村、和中小学生科普。例如人大代表孙菁提到:“目前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仍然是科学普及的‘盲区’”。不错,中国确实有大量未受过良好科学教育的基层民众,有大量“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为求应试”的中小学生。这无疑是需要科普的对象。

    但是,中国的所谓科学家群体就不需要科普了么?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往小里说,科学家群体中的大部分人只是对某一些专业、某一些领域内的科学家。专业外、领域外也是大众一分子。有些科学家甚至对领域外的知识的了解还不如普通学生。往大里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管理科学之间不也如此么?

    举一个我接触过把实际例子。大家可能都知道“坐地日行八万里”这句诗,但真有许多科学家不知道地球的直径有多大。几年前,参加科技报973项目的答辩会期间,一位大概是生物领域的科学家问我:你们打那口5000米的科学钻探会不会把地球打穿? 5000米的深钻,对于人类来讲已经是比较难为的一件大事(最深的钻探也只有12000多米)。地球的直径大概有12800公里,如果把地球缩小为一个直径10cm的大苹果,大家可以算一下,12000米的钻孔相当于用针在苹果上钻了多深的一个孔?5000米的钻孔结果又是如何呢?有可能把地壳打穿么?有可能把地球打穿么?

    所以科学家更需要科普。一是普别人,二是普自己。科普为大众,实际也为科学家,最终是为了国家,为了人类。这也是本篇博文特别想强调的。

    科学网上有不同领域的专家,也有很多很好的科普文章。相信从科学网上获得丰富的专业领域之外的知识的人应该大有人在。无论你信不信,反正我从科学网上知道了许多平时我不知道的地学领域外的知识。即使在地学领域,我也有许多收获。这也是科学网的魅力之一。

2. 科普如何做起——从我做起,从科学网做起

    我很同意刘立“科学网应一马当先做科普”的主张(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079&do=blog&id=547184)。我也仔细看了吴宝俊老师“关于国内科普工作的一些看法”的博文(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0147&do=blog&id=366202),我同意吴老师的大部分看法,十分理解吴老师关于“中国科学家太忙太累需要减负”的呼吁。但我觉得“太忙、太累”不可以当作逃避科普义务的借口。真的忙到“没有时间叹息”的科学家绝对有,但大部分科学家还是有不少业余时间的,至少科学网上经常发博文的科学家肯定有时间。退一步说,号称世界上最大的科学家队伍中,只要20%的人,每年写一两篇科普文章,累计下来是多少?如果科学网上的博友每人每年写一篇,一年就上万。如果让您带的研究生把某一领域的读书报告写得“科普”一些,变成科普的文章,算一算会有多少好的科普文章出现?吴宝俊老师在他的博文中还举出不少国内科普搞得不错的例子,如科学松鼠会等。相信博友们也会举出很多国内外的实例。

科普与科研:二者可以互相促进。

    在当前虚浮的世界中,科学家要耐得住寂寞,科学网也要耐得住寂寞,要起表率作用。小单老师晒工资事件,让多少人关注跟进,耗费多少网络资源?如果小单老师用他的智力,不难找到好的科普话题的。

3. 科普需要钱么——当然需要钱,但更需要良心

    如果同意我的前述观点,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实际上,我们的政府应该不差钱。少修一座立交桥的钱可以做多少科普的事呀?那些是上层需要考虑的事。目前阶段,科学家的良心比钱更重要。

4. 科普当然需要原创——越多原创越好

    科普与科幻不是一个概念。

    好的科普都来自于原创。特别是介绍最新进展、最新成果的科普非原创不可。科学网上有大量关于最新进展和成果的博文,这方面的进展和成果,一般媒体记者或专业外的人士是写不出来的。其实,我们可以学一学“医文两栖的学者——格鲁普曼”(见余昕的博文,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1126&do=blog&id=293195)。

5. 可以科普成功后的结果,更可以科普成功的过程与失败的经历

    科学文章中讲的大部分是成功后的结果。而成功的过程失败的经历更重要,更需要后人了解。 这方面的意义不用过多阐述。

6. 科普要旗帜鲜明地反学术不端

    科学普及不仅普及的是科学知识,更需要普及的是科学精神。而学术不端是科学的大敌。

    科普更需要耗费科学家的脑力,当然要知识产权。引用别人的科普文章或作品当然要注意相关的法律与法规。不能以任何名义(包括以科普的名义)搞学术不端。

    学术不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科普文章中最常见的毛病:断章取义、以讹传讹。

    最常见的故事例如说“中国长城是宇航员在太空中能够看到的唯一的人类建筑”,“菠菜是富含超高铁元素的蔬菜”等等。

    科学网上以讹传讹的事太多了,就在本月18号,科学网还把“清华北大高科技专业毕业生超七成赴美国”(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3/261407.shtm)当做头条新闻,曹聪老师当天在博文中更正了这一说法(清华北大高技术毕业生超七成赴美——科学网以讹传讹缺乏科学精神,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671&do=blog&id=548994)。

    二是大量的科普文章、图片被非法盗用

    现在问题最突出的不是科普文章被别人引用时的知识产权问题,而是科普过程中对别人知识产权的侵犯。

    科学网上原创的博文很多,极易容易被别人盗用。例如,前一段时间我向大家提出的“比特网”大量盗用科学网的博文一事。这件事法律上讲很容易解决,但现实解决起来大概很难。因此广大博友除去谴责以外,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试想一下,当你以几年的时间跟踪采访某一科学故事,或以生命为代价拍来的照片被别人非法盗用,盗用者甚至根据这些照片讲述一些道听途说甚至根本不真的故事时,你会如何?

    这样的事情我已经遇到多起。

    严格来讲,博文也存在知识产权的问题。广大博主一定注意:博文中引用别人的东西一定也要尽可能注明出处,实在找不到出处,要注明不是你本人原创。不能因为科普就可以不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就可以违法。用不端的手段印出来的东西可能成为你“临时的成果”,更会成为你永远抹不掉的污点。

    科普不是盗用等不端行为的借口,中国有知识产权保护法,国外更有严格的规定。知识产权的保护上不存在双重标准,科学家应该以身作则。新闻媒体、出版社在刊登出版有关文章或书籍时一定要严格把关。

    可悲的是盗用者竟然有受过多年西洋教育的大人物;更可悲的是,盗用者竟然还一直在指责别人学术不端。

    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本篇博文向所有人开放评论的权力,本人有勇气保留任何人的留言与批评。

 

除去正文中注明的以外,本文特别向如下博文作者致谢:

两会科普“雷声”大:科学网应一马当先做科普

 

刘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079&do=blog&id=547184

 

医文两栖的学者——格鲁普曼

余昕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1126&do=blog&id=293195

 

百余名代表委员致本报联名信引热议

作者:陈鹏 潘希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3/261072.shtm

 

什么叫“原创科普作品”

《科学时报》

作者:汤寿根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08/12/214393.html?id=214393

*************************************************************************************

在下一段文字曾经以博文的形式单独发表,现在合并为一篇(2012.3.27)。

 

不端,没有任何理由;反不端,要旗帜鲜明

 

    如果说为了科学就可以不端,那么我们则应该感谢希特勒,因为他和他代表的纳粹党认为犹太民族是最劣等的民族,二战及二战前,纳粹的“科学种族主义”打垮了德国知识分子的人性和理性,纳粹党以消灭劣等民族(犹太人、斯拉夫人、吉普赛人等)为已任,近600万欧裔犹太人在纳粹党的集中营里被害。

如果说为了科学就可以不端,那么我们还应该感谢日本的731部队,他们以科学实验的名义,对数以万计的中国人、朝鲜人以及联军战俘进行灭绝人性的各种实验,死亡人数超万人。

类似以科学的名义干尽坏事的事例在人类近代史中还可以找到很多,实在值得科学人的重视与警醒。

不要以为,为了科学,就可以胡作非为。

在反不端的问题上,科学与科普没有本质区别不要以为打着科普的旗号,就可以不尊重知识产权,就可以“不端”。这点道理,科学网上的博友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科学网上的大牛更要引以为戒。

对于已经知道作品中有“不端”的作者,应该有勇气公开承认。这样还会得到大家的谅解。

如果明明知错了,却不声不响,想蒙混过关,吃苦的日子在后面。

如果知错不改,还一错再错,甚至以自己的地位和名气恶言威胁,那是大错特错

科学网的博友们请谨记:

不端,没有任何理由;反不端,要旗帜鲜明。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317-550415.html

上一篇:京城终于迎来了久违的春雪
下一篇:一步跨越亿万年——穿越于京西山水间
收藏 IP: 211.155.253.*| 热度|

52 郭向云 余昕 吕喆 蔣勁松 张玉秀 金小伟 杨月琴 沈海军 杨正瓴 杨晓虹 肖重发 黄晓磊 张焱 陈小润 刘洋 庄世宇 武夷山 曹聪 张伟 赵丽莹 边一 吴炬 罗帆 陈安 吴飞鹏 王扣 孟庆仁 王晓峰 丁邦平 张光明 张星元 马英 马磊 刘波 朱志敏 陈儒军 梁光河 杨顺华 zzjtcm yangling0124 laokanke Coo Majorite crossludo kankanshuoshuo dulizhi95 yunmu yxh3161 neilchau ddsers djy ksglz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6: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