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科苑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kysdc 地球科学苑-地学科普与地质灾害

博文

“云”里“雾”里话峨眉 精选

已有 6287 次阅读 2012-3-1 13:28 |个人分类:道听图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黄山, 云雾, 中国大陆, 喜马拉雅山, 峨眉山

    中国大陆是由多个岩石板块与古陆拼合形成的,地质情况极为复杂。这些不同时代的板块与古陆挤挤撞撞,加之地下的岩浆侵入或者喷出就形成了无数名山(脉)。大者如世界著名的喜马拉雅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太行山、秦岭、大小兴安岭等等,小些的比如众所周知的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和北岳恒山)、黄山、太白山、长白山、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等等,数不胜数。

    地质和地貌上的山与山脉是不同的概念,但平时经常混用,博文中也就不必区分太细。

    中国有个说法,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迄今为止,五岳之中还差南北两岳没有到访,南岳位于湖南,是俺至今没有涉足的两三个省份。北岳离家太近,一直想陪同某位贵客前往,而这些年来到访北京的朋友或同学中只有一位想去,而当时我又实在抽不开身。黄山之游本想在五岳之后,但99年陪同一位希腊的朋友,不得已陪他到山上转了一天,就算是体会到了黄山的雄险峻秀,但没有来得仔细体验。此是后话,暂且不提。

    今天北京阴天,外面雾气昭昭,咱就从云雾著称的峨眉山说起。

    峨眉山实际包括大峨、二峨、三峨和四峨,面积150多平方公里。游客游览的多是其中的大峨。按地学的行话,“峨眉山地区的地层发育完整,地质构造复杂,地貌景观多样”,是地学研究的宝地。

    峨眉山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和安徽的九华山并称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根据中国佛教的说法,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而普贤菩萨又是属龙和蛇的本命佛。俺正好属龙,因此与峨眉山结缘当属情理之中。

    “峨眉山层峦叠嶂、山势雄伟,景色秀丽,气象万千,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喻”,而其中最奇的就是峨眉山景区变幻莫测的云和雾。

    本人有幸在2009年5月和10月去了两次峨眉。5月份那次登峨眉,阳光灿烂,途中遇到一群猴子比较好玩,景色反而没有特别好说的。10月16日,为观赏峨眉日出,我下午即住到了万年寺附近的老乡家里。17日早上醒来,却发现无论如何也不能在日出之前赶到万佛顶观日出了,于是边走边拍照,悠闲地在11点左右到了3000米高的华严寺前。此时金碧辉煌的普贤菩萨像映衬在蓝天白云下,格外华丽耀眼。从华严寺西望,云海中若隐若现地出现一个高度与峨眉相近的平顶山(大概是瓦屋山)。

网友jiangjianjun 于2012-3-1 19:20告诉大家:要看这山的顶是非常平还是有一点点斜。平而稍短的是大瓦山,3200多米;长而稍斜的是瓦屋山,2800多米。气势上,还是大瓦山雄壮,许多人用“诺亚方舟”来形容。

    绕到华严寺大雄宝殿后,看看舍身崖,向南走了一段,想去万佛顶。此时,感觉一阵阵阴风袭来,往东侧看尽是云雾。向南望,万佛顶附近一大片白云自山边向上涌来,贴着崖壁快速向上“爬”升。几分钟功夫就把万佛顶包裹得严严实实。我尽量把相机贴近胸口,以减少振动,喀喀喀按了几下快门。再回头看金顶,附近一片云也汹涌而来,舍身崖已淹没在云海中。

     连续几声快门响过之后金顶被完全淹没。我放弃了万佛顶,快步再次来到普贤的圣像西侧。刚才淹没华严寺的云正在向普贤像这边移动,我接着又是几张快照。不知是摄于普贤菩萨的威严,还是由于太阳的光和热,这片云竟然悄悄地移开了。空气也稍微热乎起来。这哪里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分明是“一天有四季,十米不同天”。

     尽管这片云已退,但周围依然浓“云”密“雾”。这山顶大概不是久留之地,万一下起雨来,没带雨具的我还不成了落汤鸡。于是乎快步向山下撤退,途中又遇几起雾起云涌的妙境,当然也见到了一些难得的地貌景观。

    下午一点多,撤到了停车场,结束了几个小时的峨眉“云雾之旅”。

蓝天白云下的普贤(?)圣像

万佛顶被淹没的过程(1)

万佛顶被淹没的过程(2)

万佛顶被淹没的过程(3)

春天的万佛顶

金顶被淹没的过程(1)

金顶被淹没的过程(2)

金顶被淹没的过程(3)

 

  

一天有四季,十米不同景(1)

一天有四季,十米不同景(2)

一天有四季,十米不同景(3)

一天有四季,十米不同景(4)

一天有四季,十米不同景(5)

一天有四季,十米不同景(6)

一天有四季,十米不同景(7)

一天有四季,十米不同景(8)

 

 

 

下山路上(1)

下山路上(2)

下山路上(3)

下山路上(4)

下山路上(5)

旅游图(来自网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317-542871.html

上一篇:重庆武隆的“天坑”和“地缝”
下一篇:中国大陆通往最高科学殿堂的大门打开了?
收藏 IP: 211.155.253.*| 热度|

36 杨月琴 刘洋 周春银 吴飞鹏 张玉秀 李学宽 许培扬 谢鑫 庄世宇 刘立 曹聪 任胜利 徐长庆 杨晓虹 李泽波 李伟钢 陈湘明 马磊 吕洪波 余昕 傅云义 黄继红 黄晓磊 武夷山 刘波 杨正瓴 张焱 高英 孟津 crossludo laokanke wgq3867 ddsers FloatingRose dulizhi95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21: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