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天在两米多的深沟中失足一次,摔断了心爱的镜头,但换来了滴水湖的冰瀑美景和众网友的关心,现在想想还很值(再阿Q一次)。
昨天,面对陈安博士给玉秀校花出的难题,隔岸观火瞧了好久,看到大家支的种种招法,着实好玩。徐长庆老师好像看出了陈安博士的头像,赋诗一首:“风轮高举岂无风,背转游泳碧海呈,微笑托晒思胜利,头像答案何须争”。但见支招和看热闹的多,往坑里跳的少。大漠孤魂早就声明只看答案不答题,李学宽老师大概也以沉默做为答案。Fairyslave不仅支了一个浪漫的招数,还从网上搜了几幅极浪漫的照片出来,稍微可惜的是:这几张照片中她既不是主人公,也不是摄影师。
又见刘立似乎与陈安博士一唱一和,弄了个风吹柳枝,逗着玉秀校花匆忙交卷,不自觉地也在脑海中翻腾着曾经拍过的照片。哪些情景刚好能够填补陈安博士精心挖下的“坑”呢?弄不好,会不会中了陈安博士的“套”,落得贻笑大方?转念一想,两米多的深沟都不惜“失足”,陈博士挖的坑总不会深过两米吧,再“失足”一次,向博友们普及一下地学知识岂不也是好事一桩?
想通了,咱就先从最简单的“风”开始。
用静物表现“风”对于学过地质的人来说太容易不过了,一下想出了很多场景。
首先说现代版的“风”。图1是2009年12月27日的怀柔水库,右上角白色的塔为杨永田老师工作的太阳观测站,图中两只小船静静地停放在土黄色的冰上,场面静极了。然而这个场面却留下了3天前北京一场沙尘暴的浓浓印迹,一场风下了这么多土,几十万年后,华北平原会不会成为新的黄土高坡?用它来表示“风”,陈安博士应该没有意见吧?
再说地质版的“风”。“风”在地质作用过程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可以把坚硬无比的岩石吹成种种形态,甚至变成沙土,因而有个专业名词叫“风化作用”,大家有时间可以参照本人的相关博文。
图2是新疆和静县的风陵石,这是戈壁地区数万年计“风”的杰作。
图3是台湾坪东县垦丁国家公园中的“蜂窝石”。这种形似蜂窝的石头是岩石长期受海水侵蚀、强风吹袭和生物溶蚀共同作用形成的。先是由海洋生物如海胆等为建造躲避风浪打击的窝而在岩石上挖洞,岩石因地壳抬升露出地表后,这些小洞因风的吹蚀作用越来越大,日久天长形成了蜂窝状的石头。
图4中的这位小姑娘面对蜂窝石正在“思考”其形成机理,因此图4应该兼有“风”与“思”的意境。类似风蚀作用形成的岩石或地貌景观,还可以列出一堆,咱还是快速过渡到“游”。
还是先说现代版直白的“游”。陈安博士早就料到会有人用一群鱼呀、鸭呀来敷衍糊弄。海豚馆中人与海豚共游的场面(图5)应该也算直白的例子,咱就不多争辩了。
但是亿万年前的鱼儿游泳的场面还是值得一看的,图6中产于辽西的狼鳍鱼,至少是7000万年前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这些化石鱼的照片能够代表“游”么?如果您认为还有些直白,我再给您提供间接一点的。
图7是新疆博斯腾湖的湖底。波光粼粼、清澈见底的湖水之下,是美丽的现代版的波痕。它们不仅见证了无数的鱼儿在水中的游弋嬉戏,还见证了无数的“游”船与“游”民,您说与“游”的关系大不大?实际上它们还是“风”与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想想“风浪”一词的来历),因此也完全可以代表“风”。
图8是北京西山元古代(14亿年前)的波痕照片,那时地球上还没有肉眼可见的生物,但它们见证了更原始、更细小的生命的存在。这是地质版的“游”。地质版的波痕在博友的照片中很常见,张珑老师的郭亮游记中至少有两处波痕,大家可抽空查看。
“思”是最难表达的,也是陈安博士最处心积虑的一个坑,得分当然也是最高的。简单现成的“思路”都让陈安博士事先给堵住了,诸如类似思索者的样子的照片。
想起2002年在西藏大昭寺拍的一张照片(图9),男女老少一排藏民同胞,一声不响在排队等待着进入寺庙朝圣,大家都十分庄严肃穆,都在“思”量着见到朝思暮想的圣僧或圣人后应该祈求什么。您说这张照片可以代表“思”么?
地质版的“思”就更难找了,因为地质时期的所有生物几乎都不会“思索”(古人类已经划给考古学了)。绞尽脑汁想到了台湾台东县池上乡大坡国民小学操场上的“脚印”。台湾的地质学家在这个学校的操场附近建了一个地震观测站,一行大脚印把人们从学校大门引向地震观测站。每个脚印上都有关于地震的不同问题。比如,图10上印着:“为什么会有地震?”图11上印着:“不同等级的地震有何差异?”您说这两个与您紧密相关的大问题可不可以归为地质版的“思”?
以上为本人提供的“现代版”与“地质版”的“风—游—思”。
您看我这答卷能够及格否?只要您给个及格分,我这现代与地质“双版”的内容可要“双倍”的得分,加起来就大于100了;如果您不认可,欢迎拍砖,有劲儿的扔石头也行。地质沾边的同行们,也可提供更好更多的例证,咱们也借陈安博士的大名和玉秀的人气向博友们普及一把地学。我的文字绝对是“砖”,希望您抛些上好的玉出来,俺不怕被玉石砸。
顺便表扬一下台湾同行的科普工作,他们做到了极致,很值得大陆同行学习。
***************************************************************************
关于蜂窝石成因的说明:
看来有人对蜂窝石的成因有很大疑虑,特别把肯丁公园的官方说明列于下面。注意正文中第一行的三个词海水侵蚀、强风吹袭和生物碎削溶蚀。 这几个词可不是我有特异功能或武功秘籍刻上去的。
退一万步说,尽管月球吸引和地震可以引起海浪甚至海啸,但大部分海浪仍然源于风。您说这蜂窝石的成因怎么就和风没有关系呢?“风—游—思”中的“风”想表达的正是貌似与风没关系实质又有关系的内容。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2: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