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性领导者应处理好四大关系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陈海春
【题记】越忙越打岔。这个暑假我照例是看书、写作、讲学,忙得不亦乐乎。前几天,中共安徽省省委主办的《决策》杂志的一位编辑给我打电话,让我就如何提升女性领导者的领导力问题写一篇文章,重点谈谈女性领导力的优势与劣势。路线出感情,这个杂志用过我几篇文章,而且在今年两会期间约过稿子,当时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写,此次不能再推了。他们还提出最好是夹叙夹议,有观点,有故事。这倒是不难,我上课的套路就是如此。没有观点,别人认为你没水平;没有故事,别人认为你没生活。这两天,一位朋友邀请我到通山九宫山上避暑,室外大雾笼罩,室内凉爽如秋。出去也看不到什么,还不如在宾馆里,学习几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业绩,于是就有了这篇短文。
这是一个女性杰出人物辈出的时代。人类进入21世纪不久,世界似乎突然进入了女性“称霸”的时代:有的国家选举出了女总统,有些国家产生了女总理,还有更多的国家中更多的女性政治家准备竞选地方和国家领导人。而且她们不少人是在与男性的PK中胜出的,有人幽默地说,英语的History,该改成Herstory了。这是必然现象,还是偶然现象,其中有没有规律,值得人们思考。从一些成功的女性身上我发现,她们都是能够处理好四大关系的人:家与业、柔与刚、亲与疏、恒与变。
一、家与业
女子顾家、女子恋家、女子爱家,没有家庭的女性是不完美的女性,女子敬业、女子乐业、女子勤业,没有事业的女性不是一个完美的女性。女子既可以嫁得好,也可以干得好,生活和工作是可以平衡的。美国现任国务卿希拉里就是这样的人。
希拉里会找、善处、懂维持。当她在耶鲁大学法学院图书馆读书时,发现一个小伙子不断回头朝她看,她径自走到他的面前说:“如果你一直盯着我不放,我也会一直回瞪你,与其这样,不如相互介绍一下,我是希拉里·罗德姆。”此人就是她后来的丈夫比尔·克林顿。在与克林顿同居一段时间后,希拉里发现,他象大自然般的多变,并怀疑自己是否有本事应付他的春夏秋冬。对此,克林顿一再向希拉里求婚,她也一再拒绝他。最后克林顿说:“我不会再向你求婚了,如果哪天你决定要嫁给我,请你务必告诉我。”最后希拉里点头了。这是因为,没有人比克林顿更了解她,也没有人能像克林顿那样让她开怀大笑。即使过了这么多年,克林顿依旧是希拉里见过最风趣、最有干劲和最富有生气的一个人。
希拉里会学、善闯、懂坚持。希拉里很会学习,包括在学校和生活里的学习,她相信这样的谚语:“母亲没教的,世界会教给你。”她常说,政治生活就是不断地去接受人性的教育,包括你自己的人性。她懂得当你生活在风暴的中心时,应该如何去全力应对。毫不夸张地说,她几乎可以把每件事情都干得尽善尽美。希拉里是个敢于竞争,也善于竞争的人,考虑问题很周全,掌控力也非常高,常常出奇招,在这点上她丝毫不逊色于她的夫君。做律师,她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律师;做议员,她是一个有影响力的议员。而当克林顿已经告老还乡的时候,希拉里还作为美国国务卿在世界上闯荡。
二、柔与刚
女子柔情,柔情似水。不柔的女性不是一个好女性,至少不像一个女性。然而,管理和政治领域人没有点霸气,没有点刚性是难以立足的。一般的女性有没有刚性不要紧,作为领导者的女性没有刚性就难办了。然而,桡桡者易折,皎皎者易污,只有刚柔兼济者,才既像女性,又像领导。也就是说,“柔”是女性领导者真实的自我体现,“刚”则是她们的一种外在表现。现任青海省省长的宋秀岩就是经典案例。
宋秀岩在家里是非常“柔”的。结婚后,宋秀岩一直跟公公婆婆住在一起。她说:“每天回到家里,我第一件事情就是下厨房。” 谈起知名的世界女政要,菲律宾总统阿罗约是宋秀岩最为欣赏的类型。她说“阿罗约既有一位政治领袖的魄力,又特别有女人味,特别重情。” 为此,她告诉人们“我工作的确很忙,但只要有时间,我一定会陪伴我的家人,尽一个女人的责任。”“我从不刻意追求自己的形象,但作为一个省长,我希望我是坚毅果敢、雷厉风行的。但我毕竟是女人,同样有女性柔情的一面。柔中有刚,刚中带柔,这应当是我的特点。”
宋秀岩初中时就表现出相当的政治天分,被领导认为是一个有原则的人。1971年,“毛主席语录背的很好”的宋秀岩初中毕业,和大多数铁路职工子女一样,参加了西宁铁路分局的招工,被选中做电务段的报务员。在领导的眼中,宋秀岩“听话,稳当,有涵养,挑不出什么毛病”。因为“总能千方百计完成”任务,而且在同所的6个报务员中业务最好,年轻的宋秀岩很快被提名为报务领班,不久又被任命为电务段兼职团支部书记。在一次大型演讲中,宋秀岩良好的口才和理论水平给省领导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当时青海省委的一位领导对宋秀岩的表现很满意,马上就问“这个小孩是那个单位的”?这个初步的良好印象成为宋秀岩政治生涯的契机。1983年1月,年仅28岁的宋秀岩被任命为共青团青海省委任副书记,一位当时的工作人员说宋秀岩很快“就能领导我们这些比她大的同志”。1989年初,适逢共青团青海省第8次代表大会,团省委书记宋秀岩兼大会主席团主席。在差额选常委的时候,宋秀岩意外落选了。这次落选让她知道了政治活动的残酷性,也给了她走到基层的机会,她并没有表现出悲观情绪。“她当时说自己这么年轻就能做副书记,已经相当不错了,这要在基层就了不得了,所以她没有什么抱怨的。”就这样她一个一个台阶向上走,从人事厅副厅长,到统战部部长、组织部部长,到省委副书记,直到当上省长。
三、亲与疏
女性具有天然的亲和力,细腻的感官系统,娴熟的举手投足,是许多女性事业有成的法宝。但女性通常有个毛病,亲则粘,疏则怨,粘易出绯闻,怨易结冤仇。况且从事公务活动有一个基本法则:原则第一,保护第二。只亲不疏,只疏不亲,都成不了大事。毛主席在谈到人际交往时曾说过:“亲者疏,疏者亲,亲者严,疏者宽”。也就是说,在生活中,与你亲密的人,你要疏远他;与你疏远的人,你要亲近他。与你亲近的人,你要严厉;与你疏远的人,你要宽容。前国务院副总理吴仪谙熟此道。
吴仪的“亲”体现在她日常待人接物上。吴仪不像有些女性当了“官”就端架子,她的作风非常平易近人。她兼任了二年卫生部部长,到河南视察,来到最早暴发艾滋病的驻马店市上蔡县文楼村,与艾滋病患者握手。她到重庆视察,看到村卫生室外院坝上聚集着100多位村民,就走到他们中间,用地道的重庆方言大声说:“我是从北京来的,是国务院的,我姓吴,叫吴仪!” 在笑声中,吴仪拉着乡亲们的手,和他们唠起了家常:“我在重庆读的小学,和大家还是乡亲呢!” 吴仪自称“小女子”,是个很懂生活的人,她“裸退”后,一般不去公众场合,就是在中医研究上下功夫。
吴仪的“疏”体现在她对国家利益的维护上。1991年的中美知识产权会谈中,时任经贸部副部长的吴仪率领中方代表团与美国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谈判。当美方代表开口说“我是在跟小偷谈判”时,吴仪寸步不让地回应:“我是在跟强盗谈判,看看你们的博物馆,有多少东西是从中国抢来的。”美国代表顿时哑口无言。言辞犀利、软硬兼施的吴仪并没有引起美国人的反感,却赢得了对方的尊敬。吴仪甚至因此被外国媒体称为“很会修理傲慢美国人”的女人。美国国际贸易部副部长格兰特就说:“她是深深地感到了对国家的责任。”吴仪再次与美国人交锋是在关于中美贸易摩擦的会谈中。曾经强烈主张人民币升值的美国议员格雷厄姆在会见吴仪后不得不甘拜下风,他说他希望能活到一百岁,不过,碰到吴仪这样强劲对手,他恐怕活不到一百岁了。
四、恒与变
女子一般固执,认定的事情往往就不变。的确,没有恒不行,没有恒,别人就不知道如何与你打交道;没有恒,人们将不相信你的所言所为。女子一般好变,情绪化倾向较重,做事喜好由着性子干。的确,不会变就没有办法在现代社会里生存,在这个充满变动的时代,领导者必须保持足够的弹性,才能适应环境的快速变迁和人性的多样化。德国总理默克尔就是恒与变的一把好手。
默克尔在35岁以前,还是一个与政治完全绝缘的物理学家,并把成为居里 夫人那样伟大的科学家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她治学严谨、为人低调但又不失个性,同时又有着超凡的控制力。她会长久地、周密地考虑某事,一旦考虑成熟,就会果决地采取行动。从政以后,她的个性在她的职务中发挥到了极致,使得人们从来不敢低估她的能耐。她不断实践她所崇拜者,前西德总理阿登纳的名言:“一名政治家不仅需要博学多识,敢于面对现实,善于思考,而且还必须勇敢无畏。”1994年,科尔任命默克尔为联邦环境、自然保护和核安全部部长,这个职位对于当时在基民盟中资历尚浅的默克尔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在新职位上,默克尔刚上任三个月就让一位德高望重的国务秘书提前退休。面对人们的质疑,她干脆利落地回答:“在我的部里,我有权制定基本方针。”这件事充分展示了默克尔一旦有了自己深思熟虑的决定后,就会坚决执行,不会受到其他方面的影响。
但是默克尔也会适时妥协。最早教会默克尔要适时妥协是她作为一个东德的“叛逆少女”的“聪明的反抗”。她一方面是一个非常有激情的人,她说过:“我要说明的一点是,每个人都要为自己以及他(她)的政治动机迸发出生命的全部激情。”同时,她又不是那种让激情破坏自己判断力和生活方式的人。她说,在一些很普通的小事上,她会表现出反抗,“进行些轻微的挑衅我觉得很有趣,可以释放心中的不满,避免患上胃溃疡”。但尽管如此,她说,“我不是一个反抗者”。她在回答《默克尔传》的作者的提问时说:“在生活中我不是一名积极的反抗分子,也从未给人这样的印象。我采取了较为聪明的行动,决定不过分越轨,这包括我在某些他人看来完全可以反抗或必须反抗的场合保持了沉默。”默克尔的作为,正如她的老师戴尔所说:“我们必须在制度中生存,但保持人的本色。”
还有一些关系也可以考察,如情与理、威与信、爱与憎,等等。但是,内涵越多,外延就越少;标准越多,同时满足的可能性就越小。以我看来,女性领导者能够处理好了上述四大关系,就不易了,就不错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15: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