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象学的视角给了另一种关于技术的思考的方式,自己也是很有兴趣的学过来了。短短的几周学习,不可能完全理解或者是掌握现象学的思想,但还是受益匪浅。伊德的技术现象学思想还是给了自己很多的思考,包括人与技术的四种关系,激发了自己对其的思考。
1 人类与技术的四种关系
技术处于人与世界的居中位置,起着调节的作用。对技术的认识必须在关系的层面进行理解,这也是伊德对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的贡献,伊德从现象学视角提出了人与技术的四种关系:第一,具身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在具身关系中,人类经验被技术的居间调节所改变,人类与技术融为一体。伊德将这一关系用意向性公式表述为:(人类-技术)→世界,体现了人类身体的延伸。第二,如果说体现关系是人类身体的延伸,那么解释学关系就是人类语言的延伸。伊德认为:“释义学关系不是扩展或模仿感觉和身体能力,而是语言及解释能力。”解释学关系用意向性公式表述为:人类→(技术-世界),可见,人类和世界之间具有一种不透明性,世界类似于一个文本。第三,是人类与技术的它异关系。指技术在使用中成为一个完全独立于人类的存在物,技术成为一个他者。各种自动装置是这种关系的代表,其特点是能够进行决策和自动控制。第四,背景关系,伊德认为人类生活在一个复杂的技术社会中,人类被技术包围着,生活在“技术茧”中,人类忽略技术的存在。如,在日常电力正常持续供应中,人类忽略了其存在,电力已成为生活的背景。在具身关系和解释学关系中,技术的使用都是直接和明确的,而在背景关系中,技术体现着机器背景的位置,生活中常常忽略它的存在。
人类与技术的这种关系是伊德从现象学进入技术哲学的基础,在这四种关系的论述中,伊德也加入了他关于人类-技术关系的本质和技术(工具)的特性的思想。伊德认为在人类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技术起着调节的作用,技术是非中立的、放大-缩小的结构,这种结构“是人类与技术关系的一个本质特征”。除此之外,伊德认为技术具有潜在的倾向性、以及技术的意向性能力。
2 伊德技术现象学再思考
伊德提出具身关系、解释学关系、它异关系和背景关系给予了关于人类与技术关系及技术本质的更多思考,是从现实技术本身出发,站在技术与人及社会的关系层面的思考,这种情景化的审视技术更具有现实性和合理性。自己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想法,包括对伊德的思想的一点评价或者是对现代技术的思考,也是对此学习的反思。
(1)伊德把人类与技术的关系概括为这四种,这种思维方式增加了人类对技术的认识。技术在现实的应用体现为人工物的功能,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样的人工物在现在的社会中必须有其功能——“如无必要切勿增加实质”。具身关系是技术与人类融合;解释关系的技术成为世界的文本,人类认识的对象;它异关系中技术趋于对立;背景关系中技术成为必须的背景或者是场域的部分,都体现着技术的功能特性。虽然四种关系不是泾渭分明的,但却是在关系中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分析理解技术。
(2)在“放大-缩小”结构中认为技术放大了人类的经验范围,同时也缩小了人类的知觉范围,即技术无法获得身体对外界诸如冷暖的知觉。放大-缩小的结构,也是人类进行选择技术同时的放弃其他。现代技术给予人类更多的选择,火炉被众多取暖设备取代,但是原有的传统的习惯丧失了:选择了现代设备,放弃了原有的家庭沟通方式。技术与文化孰重孰轻,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已渐成为关注焦点,即如何消除所谓的技术异化?
(3)关于技术的潜在倾向性,伊德认为不同技术有其各自的潜在倾向性。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文本的形成方式发生了变化:机器打字较之传统的书写方式便捷快速。机器打字从效率角度看符合社会发展的节奏,但是永远也取代不了书写形式,两者具有不同的存在价值。犹如书信与e-mail两者并存一样,书信的文化价值是邮件文化价值永远也取代不了的。与其取代,不如共存。这种技术倾向性,以及伊德提出的技术的意向性功能,看似是技术的一种内在逻辑,我一直认为是社会及人类的建构。技术可以是中立的但绝不是内在逻辑发展的,即使技术有内在的逻辑规律但是没有人类的作用技术不能产生、规律不能作用,任何技术的发展都是人类的发明创造。
总结:
技术现象学,通常也被称作人-机关系现象学或工具现象学,是伊德技术哲学理论的基石,为其后期的技术哲学思想开创了基本路线和发展思路。伊德的技术现象学论述了人与技术的关系,技术处于人类-世界的居间位置上,从人类的知识和经验的变化过程中阐述了技术的调节作用。但是伊德重于强调技术对人类及世界的作用,似乎淡忘了人及社会对技术的作用,从相互作用中审视技术应该是更全面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0 04: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