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诚勿扰里的安田迅速成为各大论坛讨论的焦点之一。他拥有本科哈佛,研究生牛津,伯克利的博士背景,于是对于他的无厘头和貌似夸张的行为表现,不同人产生了不同看法,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看法。
但我无意于其择偶的观点,而是对他这种洒脱、个性、社会责任感与其才华之间不可思议的共存现象很有兴趣。
国内的博士,虽然不排除有个性的,但大多数是循规蹈矩的。而最让我感到差距的则是当前博士群体的世俗化和功利化。如果让我穿越回二十年前,哪怕十年前,我一定会提醒那时候的自己,将来从事一个行业,尤其是这个科研行业,一定要注意不要想得太理想了,现实很残酷,早点学“做人”。
这个残酷表现在:
1、多数博士对科研毫无兴趣。把科研看成博士毕业的手段、看成光宗耀祖的头衔、作为找不到工作的避风港、作为户口的敲门砖(北京由甚)以及作为出国的跳板。
2、博士学术氛围的官僚化。博士群体间学术氛围不强,等级排序很严森,或许比起官场,有些夸张,但这种等级观与学术脱钩,而是与利益接轨,不得不说是可怕的事情。
3、博士自我的不认同感。博士没能改变周围,甚至还附庸市井。往往农村来的博士经常自嘲,读博最没用,甚至不如早年到工厂工作的弟弟。
其实这些问题都反映了一个最核心的问题:眼下中国的科研已经失去了自身最基本的意义。
科研是什么?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发现,以及研究改进。对科研每个结果的成功,首先应当是兴趣引发的兴奋。
很遗憾,这么多年的学习中,我几乎找不到共鸣。有时候讨论起读博的原因,我表达出这个想法,却引起大家的不屑和不解。
我很迷茫,竟然喜欢科研的人会成为科研领域的另类,究竟是我成了“仙”,还是大环境出了问题?
我总觉得,如果博士们的话题大都是收入、房子、女人,打折得衣服和名牌服饰。这样的博士群体跟开发商、经销商们,跟工作了的白领蓝领们又有什么区别?我当然不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我对那些话题也是很有一套的,只不过我还保留着对科研的热爱和兴趣,而周围人几乎把科研当成了无奈和累赘。
当然,一定会有人说,难道你不需要考虑这些么?我说我当然要考虑了,而且的确是个大问题。但考虑是有度的。打个比方,每个人都要吃饭,但是却没有必要天天讨论,或者说把吃饭当成一个主要的议论主题,甚至是人生目标来计划。
我不敢说以前的博士群体给人的印象——呆板、固执、严谨、木讷——这种表现是否正常,或许今天又走了另一个极端。
说重一点,中国人总是把目的和手段做颠倒。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为了超英美不惜砸锅卖铁炼钢——本来炼钢是社会发展的手段;为了经济增长片面追求GDP,不惜污染和强制拆迁——本来GDP是衡量经济增长的一个指标之一;为了提高科研水平引入SCI作为评价——最后搞科研成了SCI的比拼,却丢掉了科研的最基本意义。
这个美国博士安田手舞足蹈,恐怕在美国可以,在中国估计他得吃苦头,我猜甚至会遭到集体抵制。因此,网上有人片面痛斥中国博士思想水平狭隘,也是不公。因为像我这样,只是表达并坚持科研兴趣的人,非但不能得到共鸣,反而招徕另类眼光,那些公开表示对科研不感兴趣的,却如鱼得水,不得不说逆淘汰的残酷和无奈。或许现在的科研界越来越需要会说话、会喝酒以及左右逢源的人,而不是科研能力和水平。有次,有人感慨有个组的几个学生,经常讨论学术,每个快学生都发表1篇高档次论文,有人竟然说那些人都傻掉疯掉了,纷纷痛斥这种现象。三聚氰胺皮革奶以及腐败他们淡定得很,发现几个组的学生比较另类得搞成了科研,他们看不惯了,甚至怒了。我很想辩论一下,想想算了吧,我不想公开我的另类了。
眼下我做好了出国博后的打算,因为只有这样我才显得不另类,我才不需要学习喝酒、学习所谓的“做人”,以及永远忙不完的立项、中期考核和评估,并熬夜绞尽脑汁的捏造项目研究结果报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7109-426836.html
上一篇:
2009年4月潮白河上游采样记(上)下一篇:
国内外投稿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