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上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绣山活动中心,参加“陕”耀光芒在陕两院院士专题片第二季首发仪式暨山仑院士专题片发布活动,感触很多。山老师1954年从山东农业大学毕业以后,就到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现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工作,一直扎根杨陵70年,对我国旱区农业发展和生态恢复做了杰出贡献。
我是1986年大学毕业后,就到水土保持研究所学习和工作的,主要开展植物抗旱生理与旱地农业研究工作。直接得到山老师多年的悉心指导和热情帮助,从山老师身上,学到了一个学者的求真务实、学到了指导学生的开放包容、学到了做人的谦和达观。
我工作以后,就跟着山老师参加了若干科研项目,如第一批国家攀登计划课题“作物对干旱的反应与抗旱性生理机制的研究”(1992-1996年)和国家973项目课题“作物对水分高效利用的生理调控”(1999-2004年)等,经常参加项目的工作会议与讨论,使我的科研能力、总结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跟着山老师,参加了中国工程院科技咨询项目“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1998-2000年)和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研究课题“西北地区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2016-2019年)等战略性咨询类项目,这些项目开拓了自己的视野,开始思考一些现实问题背后的成因与解决策略。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我多次到宁南山区开展旱区农业与生态修复的考察、调研和学习。有次在固原生态站召开的学术交流会上,山老师讲到自已的工作经历,他50到70年代曾经在陕北、晋西和宁南开展社教和调研工作,并于1978年在全国贫困有名的"三西"地区之一的宁南山区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宁夏农业生态试验站。当时,山老师还兼任固原县(现为原州区)副书记,带领一批水保所老一辈科学家在宁南山区开展了农业自然资源考察与合理利用研究、土地利用规划、作物耕作制度改革和农田生产力提升技术方面的试验示范工作,在40年前就提出黄土丘陵半干旱区“粮食生产是自给性的、林业建设是保护性的、牧业生产是商品性的“的发展策略,并构建了旱地农业与生态修复成效显著的“上黄模式”,受到宁夏自治区政府、国家的高度重视,对解决宁南山区粮食供需和水土保持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山老师基于过去对黄土高原早地农业发展的深刻认识,提出了作物对多变低水环境适应性的科学概念,开拓了旱地农业研究的生理生态领域,并组织编写了《旱地农业生理生态基础》专著,这是一部作物抗旱生理生态基础研究与旱地农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系统专著。我有幸参加了这本专著的编写、并协助山老师对这本专著做了一点统稿工作,在统稿过程中,较为系统的学习了山老师的学科思想,他创新性的将微观科学机理、认识和规律运用到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或宏观实际问题,这也是山老师经常倡导的理论结合实际的科研理念。这本专著极大的推动了我国旱地农业的发展与研究水平的提高,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肯定和引用,成为旱地农业研究的经典著作。
进入21世纪,国家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山川秀美,在2000年启动了退耕还林生态工程,这一工程是我国有史以来投资规模、人民参与程度、社会反响较大的一个生态治理工程。山老师为了退耕还林工程的科学、健康实施,倾注了很大的精力和时间,曾负责了几个关于退耕还林方面的战略咨询项目,在黄土高原、西北以及华北地区就实施效果、补偿标准、生态产业、恢复植被可持续性等进行了多次考察与调研,我曾跟着山老师参加了部分调研与考察活动。山老师还亲自撰写了若干具有真知灼见的咨询建议报告,为国家的生态环境建设发挥了重大的决策咨询作用。
在2016到2019年间,我有幸协助山老师承担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课题——西北地区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这是刘旭院士主持重大咨询项目的一个课题,执行期间有几件事情,给我印象非常深刻。2016年项目在北京召开启动会的时候,山老师还亲自到北京参加启动会议,会后当天就回到杨陵,当时山老师已经87岁了,我们两人赴北京参会,我一路担心山老师的身体,但山老师路上对我谈了对这一课题的不少想法和思路。为了这个项目顺利实施,山老师还亲自到榆林、延安去考察调研生态恢复、山地果业和旱作农业的新发展、新问题,并召开座谈会,听取相关的工作汇报,一起讨论现实工作中的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在工作当中,山老师多次找我交流对西北食物生产和能力保障方面的新思考和新想法,还亲自执笔撰写建议材料。
与山老师几十年的相处,真正领略了科学大家的风范,有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感觉,非常感谢这么多年来对我的指导,也真心的祝愿山老师身体健康,开心快乐。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1: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