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ylor & Francis官方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ndfmarketing 全球领先的学术出版社,提供专业的学术出版服务与全球网络支持!

博文

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王炎强团队 | DCB扩张成功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ABAO患者 精选

已有 4582 次阅读 2024-5-24 17:13 |个人分类:医药健康|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王炎强团队在Taylor & Francis旗下SCI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science发表新型治疗案例A case of acute basilar artery occlusion due to atherosclerotic disease revascularized by drug-coated balloon dilation”,为进一步提高ABAO患者治疗方式和提高预后效果提供了新的佐证。此案例在发表一年后积累了超过2600次下载阅读!

文章头图.png

作者:Yingzhe Zhao,Shuai Jia,Jian Li,Jianhong Geng,Yanqiang Wang &Xiaomei Cui

DOI10.1080/00207454.2023.2203837

研究内容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性脑卒中(ABAO)发病机制复杂,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ABAO的重要病因,致残率和致死率高。脑组织灌注不足、血栓负荷增加、侧支循环不畅是功能恶化的主要原因。急需采取重要的治疗措施,及时开通闭塞血管,恢复血流灌注。由于支架内再狭窄(ISR)、支架内皮化延迟和支架内血栓形成,目前传统的介入治疗方案给这类患者的预后带来了巨大挑战;盲目植入支架会导致后期获得性贴壁不良,增加 ISR 的风险。本病例报道是对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 ABAO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探索。DCB "介入无植入 "的形式提供了一种新的介入理念,填补了目前DCB扩张治疗ABAO的临床空白。

Picture1.png

▲基底动脉闭塞图片

本病例报道中,医生团队采用DCB扩张成功治疗了动脉粥样硬化性ABAO患者。术后结果和随访证实了 DCB 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 ABAO 的可行性,这对于弥补单纯支架或球囊扩张的局限性,探索 DCB 治疗 ABAO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我们也认识到,DCB用于治疗颅内动脉闭塞仍处于探索阶段,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大样本、高质量和长期随访。

Picture2.png

▲药物之家治疗时

Picture3.png

▲治疗后3天复查

Picture4.png

▲治疗后3月复查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ABAO)虽然只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病例的1%,但因其严重的并发症和高死亡率(75%-91%)而成为临床工作中最棘手的问题,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又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然而,支架内血栓形成和支架内再狭窄(ISR)已成为支架术后长期预后的主要问题,尤其是ISR的发生对患者术后的恢复状态和生活质量影响巨大。令人惊喜的是药物涂层球囊(DCB),一种涂有抗增生药物紫杉醇的球囊,被认为可以抑制内皮增生,很好地预防支架内再狭窄。DCB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摆脱永久留置物的存在、稳定血管内皮、避免支架内血栓、只需短期抗血小板治疗等。DCB的探索就基于能否减少支架的应用或支架内再狭窄事件的发生。降低ISR发生率,可有效减少缺血性事件复发的风险,减少致残、致死率。希望对今后治疗其他 ABAO 患者有所帮助。

 

作者所属单位简介

神经内二科是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年轻科室,现承担潍坊医学院及徐州医科大学的硕士生培养,青岛大学博士生培养。曾荣获国家卫健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高级卒中中心”、“首批国家二级癫痫中心”、“山东省脑血管病重点实验室”、“山东省临床医学重点专科”、“山东省医学会头面痛头痛门诊”、“潍坊市医学重点学科”、“潍坊市缺血性脑卒中药物与血管介入防治技术重点实验室”、“南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联盟成员单位”等荣誉称号。

科室主要从事脑血管病、脑小血管病、脑卒中神经介入(动静脉溶栓、动脉取栓、支架植入)、癫痫、脑小血管病、神经免疫脱髓鞘、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帕金森病、记忆认知功能障碍、痴呆、睡眠障碍、头晕头痛、焦虑抑郁等疾病的临床预防、诊治工作。

 

相关期刊

期刊卡.pn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74014-1435478.html

上一篇:北医三院科齐虹教授团队 | 更新小鼠眼表组织与泪腺免疫细胞图谱
下一篇:刊·见 | JCR Q1期刊探索分子诊断,AI如何赋能临床医学?
收藏 IP: 61.135.229.*| 热度|

2 汪育才 卫文强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5: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