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做完这个实验就够了”
“这篇文章还差点东西,需要补”
“论文逻辑、语言、顺序还需要斟酌一下”
“这篇文章的故事该怎么讲好”……
夜间,硕士生小A正在苦苦完善他的论文,经历了几个月的打磨,论文的初稿才终于有了一点“样子”。此前,小A还正经历着实验室仪器损坏、实验不完善、实验缺少实际应用测试、摸索模拟计算方法等重重困难和身心上的折磨。
转眼,时间就来到了研二下,看到每天秋招、春招的海量资讯,小A感到些许焦虑。然而他来不及细看,只得一晃而过,继续面对眼前的论文,为的是能尽快发表达到毕业要求后,为自己争取接下来更多的时间。
就在本学期开学后,他听到了很多不一样的声音。见到实验进度没有那么快的同学,在被问到实验进度时,他们往往会惊叹小A怎么做的这么快,都开始写论文了,似乎下一秒小A就能发表出来的样子。然而,在面对一些高年级的师兄师姐时,他们会说你要抓紧了,再不发表马上就快到研三了……
小A深知论文从实验开展到落笔撰写这一整个过程的不易,这其中的苦也许只有自己知道,“深夜里实验的身影、几十个文献窗口目不暇接、半夜仪器报警后的守夜、自学计算方法……”都成为他脑海中深刻的记忆点。即使实验工作量达到,他也明白这离顺利发表还远远不够,因为在撰写科技论文的过程也算一种“能力训练”,怎么突出文章亮点,如何把做好的实验理清逻辑顺序,讲好一个科学故事是至关重要的。而这一过程,对于一名未接受过完整科研训练的硕士生来说,通常需要一个月甚至好几个月去打磨完善,才勉强像样。
回到眼下,在被问到当前最担心的问题时,小A笑着回答到,自己目前还没有像样的实习经历,担心就业市场竞争力不够,看着身边人都换了好几份实习了,心底难免有种落差感。然而,小A尽管有这些担忧,但还是实实在在的做着每天眼下应做的事,在近期把文章投出去,并且着手写第二篇“小小论文”,期望能够在本学期结束前完成所有工作。
“虽然经常能看到周围同学刷实习、旅游、谈恋爱,但是我明白自己的情况,条件仍然不允许我现在干这样的事。”
我们往往看到少部分特别顺利的,既拿到了奖学金和各种荣誉,也找到了很好的工作。但是沉默的是大多数。大部分人仍然面对毕业的难题,今年也有很多延毕的同学,其中的原因复杂多样,但是一大半估计都是没能做好读研规划……
“黎明前最黑暗,我相信接下来迎接我的会是最最闪耀的曙光。”
结束访谈后,带着乐观而坚定的目光,小A又继续回归到了他科研中……
【本文照片均由博主本人提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4 11: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