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Life Journal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qun393

博文

hLife Article | 深圳大学张素平研究团队获得一种靶向新冠病毒关键表位的中和抗体

已有 1493 次阅读 2024-4-22 08:39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论文亮点

新冠病毒(SARS-CoV-2)一直在持续快速变异,研发具有广谱中和多种变型、效用更持久的单克隆抗体是全球的研发目标。本研究报道了一种靶向SARS-CoV-2刺突蛋白(S)的广谱中和抗体。

张素平1.jpg

文章信息

深圳大学张素平研究团队在hLife上发表题为“ A human monoclonal antibody neutralizes SARS-CoV-2 Omicron variants by targeting the upstream region of spike protein HR2 motif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获得了一种靶向SARS-CoV-2 刺突蛋白S2亚基HR2基序上游保守区域的广谱中和抗体。

文章内容

张素平2.png

扫码阅读原文

二维码.png

该研究团队从感染过SARS-CoV-2的康复病人体内测序分离得到了一种针对SARS-CoV-2 刺突蛋白S2亚基HR2基序上游保守区域的中和单克隆抗体mAb-39,该抗体显示了很好的中和活性。研究者通过丙氨酸替换突变等实验确定了mAb-39的结合位点,而这个特殊的结合表位上目前尚未发现任何相关的变异。这使得mAb-39可以中和产生免疫逃逸的新型奥密克戎毒株,并大大改善和提升临床常用的靶向受体结合表位的抗体对免疫逃逸的奥密克戎毒株的中和能力,提示该抗体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此外,通过对SARS-CoV-2刺突蛋白序列和结构的分析也发现该中和表位可能参与了刺突蛋白S1亚基和S2亚基断裂后蛋白结构的保留, S2亚基的HR2基序上游的连接区被释放,介导了病毒与宿主细胞膜之间的融合。由于HR2基序上游区域在SARS-CoV-2和SARS-CoV之间表现出高度同源性,提示该区域可能是广谱疫苗和抗类似SARS冠状病毒药物开发的潜在靶点。该研究揭示了SARS-CoV-2 S2亚基HR2基序的上游保守区域潜在的利用价值,有利于针对冠状病毒开发广谱的中和抗体及疫苗。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苏杭 博士生

 第一作者

机构:深圳大学

研究方向:肿瘤及感染性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及靶向免疫治疗新药开发

张素平 教授

通讯作者

机构:深圳大学

研究方向:肿瘤及感染性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及靶向免疫治疗新药开发

王岚峰  教授

通讯作者

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

研究方向:病原微生物致病机制及以结构为基础的靶向药物设计和筛选

林正红  教授

通讯作者

机构:重庆大学

研究方向:癌症及其它重大疾病的致病机理及其关键基因的调控研究

引用格式:Su H, Zhang J, Yi Z, et al. A human monoclonal antibody neutralizes SARS-CoV-2 Omicron variants by targeting the upstream regionof spike protein HR2 motif. hLife 2024;2:126–140.

期刊简介

hLife是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主办,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上海市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西湖大学医学院和广州霍夫曼免疫研究所联合支持,与国际出版商爱思唯尔合作的的健康科学领域综合性英文期刊。

hLife聚焦健康科学领域的前沿进展,旨在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融合发展。期刊发表与医学相关各研究领域最新成果,学科领域包括(但不限于)病原生物学、流行病学、生理学、免疫学、结构生物学、疾病监测、肿瘤、药物、疫苗和健康政策等。

2022年成功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

投稿网址:https://www.editorialmanager.com/hlife

hLife官方网址: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hlife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52961-1430688.html

上一篇:hLife专刊征稿:类器官在疾病模型构建与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下一篇:[转载]hLife Article | 陆剑研究团队研发SIRSVIDE模型解析病毒进化动态
收藏 IP: 124.16.14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 15: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