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89年 - 法国化学家安托万·拉瓦锡(Antoine Lavoisier)在其著作《化学基础论》中首次尝试对已知的33种化学元素进行分类,将其分为气体、金属、非金属矿物和土元素四类,这是化学史上第一次对元素进行系统化的分类尝试。
1829年 - 德国化学家约翰·德贝莱纳(Johann Wolfgang D?bereiner)观察到某些元素可以组成三元素组(Triads),这些组内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且中间元素的原子量大致等于两侧元素原子量的平均值,这一发现为后续元素周期性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862年 - 法国地质学家亚历山大·尚古多(Alexandre-émile Béguyer de Chancourtois)创造了螺旋图(Telluric Screw),这是最早的三维元素周期表,他按照原子量的顺序将元素排列在一个圆柱面上,发现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会在同一垂直线上出现,初步揭示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
1864年 - 英国化学家约翰·纽兰兹(John Newlands)提出了“八音律”(Law of Octaves),他发现当元素按原子量递增顺序排列时,每隔八个元素,其性质就会出现周期性的重复,类似于音乐中的八度音程。尽管这一理论因当时科学界的误解而未被广泛接受,但它预示了元素周期性的存在。
1869年 - 俄国化学家德米特里·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发表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他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按原子量大小排列,并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将其分组。门捷列夫不仅成功预测了几个未知元素的存在及其性质,还为这些元素预留了位置,这一创举标志着现代元素周期表的诞生。
1871年 - 门捷列夫发布了改进后的元素周期表,这次他将元素按横向排列,形成了我们现在熟悉的周期表结构,进一步强调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1913年 - 英国物理学家亨利·莫塞莱(Henry Moseley)通过X射线光谱研究,确立了原子序数的概念,证明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应主要依据原子序数而非原子量,这为元素周期表的准确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0世纪初至中期 - 随着新元素的不断发现,特别是超重元素的合成,周期表不断扩展,包括了更多的元素。同时,量子力学的发展为理解元素周期性的微观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2016年 -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正式确认并命名了113号至118号元素,标志着现代元素周期表的最新完成状态,涵盖了从氢到118号元素的所有已知化学元素。
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史是一部科学探索与创新的历史,它不仅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深化,也体现了科学研究方法和理论的不断进步。
参考资料: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eriodic_tabl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istory_of_the_periodic_table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5: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