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杰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uojiesz 诗人、学者

博文

[转载]歌赋文心:文化视域中的两汉文学观照(第二届汉文化论坛分论坛专家观点摘录)(《徐州日报》2023年9月25日)》)

已有 1005 次阅读 2023-9-25 13:33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文章来源:转载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傅刚: 秦汉文章是后世文章之典范韩愈说“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一句话便说明了秦汉 文章对后世文章具有典范作用。汉初,各项制度不断完善,在 法、道转向儒术的过程中,文章渐渐儒雅,文风由粗砺转向文 饰,形成了文章尔雅、训辞深厚的风格特征。 朝廷文书作为一类文章,具有品目繁多的特征。比如皇 帝的“诏、策、令、敕”,丞相上书的“章、表、奏、议”等。以诏 令为例,汉初朝廷文书如《高祖十二年诏》,风格朴茂简素、 不加以修饰,但是议论说事简明扼要,文章里有充足的帝王 之气。但文帝、景帝之后的诏策文就脱去了汉初朴拙的面貌。 到了武帝时期,对于诏策便更加注重修饰。如引经据典的 《贤良诏》,就受到了后世颇多好评。 谈及文人写作,贾山的文章是后世文风从《战国策》转 向儒学的开端。从这个意义上说,《汉书》对贾山“非纯儒” 的评价,显示的是自战国以来文风儒学化的转变。而贾谊的 《陈政事疏》,直陈时事,痛切详尽,叙述绵密,事实意赅,一开汉代文章之风气。晁错文章文风清俊畅达、温厚雅润,风格充实,切于实际,是后世政论文的典范。

 

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郭杰: 汉代文学对后世文学发展影响深远。秦灭亡后,汉高祖以平民之身击败贵族后裔,取得天下。此后汉朝的历史文化气象表现出昂扬奋发的面貌,汉代文学 广泛呈现出一种博大的气概。文学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的气象,以及人们在社会氛围 中所形成的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汉代的学者在论述 《诗经》时提出了“美”和“刺”,“美”即歌颂,“刺”即讽刺 。用一种非常简化的方式概括了文学的功能。“美”和“刺”的分类有其合理性,这两者能够代表人类丰富的精神情感里的两极,把人对整个社会的看法、个人的命运、丰富的生活情态概括出来。“美”和“刺”,仍需多角度理解。其中,“美”由衷赞扬的是民族昂扬奋发的精 神。比如《史记》虽然带有讽刺色彩,但歌颂了汉帝国的强盛,因此也是一部伟大的 歌颂性著作。“刺”也不仅仅是讽刺,也有对很多社会不公正现象的抨击和批判。这样看来,“美”和“刺”既是汉代学者对于前代文学创作的总结,同时也是汉代基于自身历史文化条件而形成的文学创作特点。这个特点最终形成了一种不朽的文学精神,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理事长周琪: 孔子南之沛问道老子于汉文化起源意义重大 徐州对于汉文化形成发展的六大贡献中,第一个就是“轴心时代的原创之功”, 最重要的标志性事件就是孔子南之沛问道老子。再次聚焦这个问题,既是对“第一大 贡献”的深入研究,更是重返问道圣地,回眸春秋时代中华文明的创世纪,回望大汉文化之源,前瞻世界新轴心时代,在问道圣地再问道,汲取“铸就中华文明新辉煌” 的智慧和力量,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丰沛。 孔子南之沛问道老子,是中华文化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所谓“大汉起于小沛”,不仅 是大汉王朝的源起,更是大汉文化的源起。揭示其中蕴含的重大意义,对于深刻认识大汉文化之源,增强弘扬汉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十分必要。 老子求学成才于沛,隐居悟道于沛,传道开宗于沛,老子《道德经》思想发祥于 沛。孔子南之沛问道老子具有重大意义——跨越半个世纪的师生情,在沛地画上了 圆满句号;历时 300 多年的子学争鸣时代大幕,由老子、孔子论道于沛而拉开;绵延 2500 多年的两大中华文化主干根深叶茂,得益于老子的“道生之”和孔子的“德畜 之”;滋养 400 多年大汉根基的文化源泉,由相会于沛的老子和孔子共同开掘。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书录:彭祖养生文化”是徐州独特的文化遗产 徐州古称彭城,是彭祖故国,彭祖文化的发祥地。儒家经典著作《荀子》的修身篇、道家经典著作《庄子》的刻意篇、文学家屈原的《楚辞》中的《天问》以及道教著作《道藏》等书中都有彭祖的记载,许多先秦思想家均有关于彭祖的言论,在《列仙传》中也是把他列入仙界并称为硕仙。 彭祖形象的塑造,不仅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还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群众基础。民 间歌谣中唱道“彭祖活了 800 岁”,故而彭祖常以养生家形象出现。 彭祖文化是汉文化和徐淮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是最有特色的地域传统文化, 更是徐州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系统研究的同时,更要传播“彭祖养生文化”。具体来说,徐州作为彭祖之乡,要推动以彭祖“养生养寿”为主题的体育休闲、文化旅游、养生产品的发展,要加快 培育养生养寿等战略性的新型产业,通过养生、养老、养寿,推进文化与经济的同步发展,以这一物质文明和经济文明的丰硕成果,促进徐州经济和文化发展共生共荣。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范春义: 深刻思想与情感张力造就《大风歌》文学价值 一曲雄迈豪放的《大风歌》,使徐州这方热土处处浸染了猎猎汉风。“大风起兮云飞扬”以风云起兴,气象阔大,形象地描绘了群雄逐鹿的秦末战争 史实。“威加海内今归故乡”,承上启下、内涵丰富,更体现出刘邦作为皇帝的深层心理背景。“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是中国封建社会封建帝王考虑的核心问题,也是封建社会国家政治制度构建时关注的核心问题。 群雄并出的时代,低微的出身,天下之大的财富,乡亲们艳羡的目光,时时可能 背叛自己又不得不依靠的猛士,剽悍的匈奴,软弱的太子,帝业万世流传的渴望…… 这些因素在刘邦胸中沸腾汹涌,激烈的内在情感冲突终如火山爆发。 《大风歌》影响深广,后世注家从文义到诗句以及关键语词理解均有不同,以史解诗、知人论世,可以发现《大风歌》思想内涵深刻,揭示了封建专制体制下家天下 统治与驾驭群臣之间永远不可能消解的博弈制度之困。《大风歌》情感冲突激烈,充满了高度的情感张力。其思想的深刻与情感的复杂、激烈共同造就了其文学价值。也因其创作语境、作者身份与经历的不可复制性成为诗坛绝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43637-1403795.html

上一篇:[转载]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举办杰出校友与青年师生谈读书与治学活动
下一篇:郭杰:红树林
收藏 IP: 120.229.20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3 09: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