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杰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uojiesz 诗人、学者

博文

郭杰:关于幸福

已有 1080 次阅读 2023-1-8 13:42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你幸福吗?”

——如果碰到这种问题,大概很难回答。

或许有人会说,幸福是完全主观的感受——如果你自己感觉到幸福,那就确定无疑你是生活在幸福之中;如果自感不幸,那么这感觉也绝不会欺骗你自己。

这样说,当然不能算错。可是问题大概不会如此简单。

假如幸福完全是一种主观的感受,那么坦率地说,恐怕世界上没有人能比得上阿Q更加幸福——当他靠着赊账在咸亨酒店把那三碗黄酒灌下肚,乘着熏熏的醉意飘也似的回到借以安身的土地庙;当他因为力气不济而挨了别人的欺负,虽然脑袋上吃了重重的几多板栗而内心却因为骂了几句“儿子打老子”而产生快意似的“精神胜利”;当他怀着对于女性的敌忾在小尼姑的光头上重重拧了几下,因而体会到征服者的快感……谁能说彼时彼地的阿Q不是实实在在处在他自己完全信以为真的“幸福”境界之中呢?但这种主观的感受,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弱者的心理防护,是潜意识的自我麻醉,更主要的它是一种接近于原始状态的动物本能,与人类经过几千年文明熏陶而形成的最起码的人格尊严也是毫不相干的。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以及由此产生的近乎荒谬的幸福感,自然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不该单由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孤苦伶仃、一贫如洗、无知无助、连真名实姓也不为值得人所知的贫苦农民承担主要责任,但是无论如何,阿Q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与人类理性所公认的“幸福”实在相去太远了,不管他自己是怎样的浑浑噩噩,糊糊涂涂,迷茫到完全丧失了自我,麻木到把屈辱当成胜利,无论在鲁迅的小说世界里、还是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的确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承认他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而毫无价值的生命又怎么可能和“幸福”沾得上边?

那么,“幸福”是否就应该是某种可以量化分析的、完全由若干客观指标来衡量的状态呢?答案恐又不然。

远的不说,就看一个与阿Q同样著名、生存状态却又有着天壤之别的文学人物——林黛玉。《红楼梦》里的贾府,岂不是花团锦簇、钟鸣鼎食的富贵人家?贾府中的大观园,那更是富贵中的清雅,豪华里的真纯!“金陵十二钗”,个个是图画中的人物、梦幻般的形象,所谓“沉鱼落雁之貌,闭月羞花之容”,虽是旧小说里的陈词俗语,可用来形容宝钗、妙玉、湘云、迎春、探春……等等美丽娴淑的女子,用在哪个人身上不是贴切之极、恰当无比?而潇湘馆中的林黛玉,偏又是“十二钗”中顶尖级的人,“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一个“神仙似的妹妹”,出身名门,容貌美丽,气质高雅,聪慧有才华……若按世俗的常理来衡量,人生得其一端,也该多谢上苍待自己不薄,也该格外珍惜和庆幸才是,可黛玉却常常是对花垂泪,对月伤怀,多愁善感,不能自已。明明是有情人相对、应该高兴的场合,偏偏故意弄个小别扭,不欢而散;到后来甚至感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剑严相逼”,以至于发出“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不幸谶言。其实,除了也许不能嫁给心中暗许的宝玉,黛玉的生活不算有更多的缺憾;可是就算不能嫁给宝玉,凭着她那样的身世和地位,以外祖母贾母为首、包括王夫人、王熙凤等一干人在内疚之余,也一定会为她的终生大事妥为筹划,若非遇到像探春那样嫁夫不淑的意外,总该有个通常还算圆满的结局(其实这何尝不是贾母等人的心愿)。可叹黛玉竟愁肠寸断,咳血而终,绝色佳人,香消玉殒!这深深的命运悲剧中,体现着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和个体情感的不可通约性。黛玉因美(追求人生的完美)而愁,因愁而美(实现了一种不可重复的病态美),真不愧人间罕有的“绛珠仙草”,她理当“受天地精华”、“得甘露滋养”,她只该在仙界的纯真中绽放自己的情思和才华,而世俗的现实原本与她无缘,那些娴熟的世故、圆滑的心机、微笑的城府、温柔的倾扎,也根本无法把她容纳,正所谓“质本洁来还洁去”。可是,这样的愁情和悲剧,用世俗的客观标准(倘若真有所谓“客观标准”)又如何能够衡量?

鲁迅先生曾说,北京街头捡煤渣的老太婆根本无法理解林黛玉的悲哀。其实,何止是捡煤渣的老太婆,即使是对处于正常生活状态中而憧憬着“幸福”理想的芸芸众生来说,林黛玉也不过是一个熟悉而遥远的艺术形象,是一个在小说中虽值得同情、在生活中却不可效法的人生类型,是一个犹如镜中之花、水中之月一般的爱情之谜。

据此看来,关于“幸福”的答案也就格外令人踟蹰为难。更何况实际生活中的情形,毕竟比起小说里的描写要更加复杂和曲折,而且随时受到不可预料、不可把握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可是,我们既然深受文明的浸润,理性总是要求我们对碰到的每一个问题给予自己的解答,尽管有时候这答案并不完满。所以。这里似乎不妨调和矛盾,折中一是,给出一个包容性和开放性的解答:“幸福”,它或许包含着客观条件和主观感受两个因素,两者又相互影响和制约,客观条件构成了现实性的根基,而主观感受构成了精神性的主干,主客观的相互影响和结合,就自然形成了一个变化不居的动态过程,犹如一条曲折前行、奔流不息的河流。

假如“幸福”真的像一条不息的河流,我们马上又会联想到希腊哲人的名言:一个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河水日夜不息地流淌着,今天的河流已经不是昨天的河流,此时的河流已经不是彼时的河流,既然如此,你两次踏入的显然已经是两条不同的河流了。假如“幸福”真的像一条不息的河流,那么它只显现于某个特定的瞬间,主观和客观的云层在人生的天穹上相遇合而发出耀眼的闪电,瞬息之间照遍环宇。既然“幸福”是瞬间的一点,那么今天的“幸福”不能保证明天,此刻的“幸福”不能保证永远;可是,“幸福”总是与心灵有关,与生命有关,与最深微的衷曲和大千世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紧密相联,就算“幸福”只是瞬间的一点,而无数的点或许会形成一条长长的射线,凭着你的运气(客观)和心愿(主观),伸向未来、伸向永远……

 

                         (原载《语文月刊》2013年第1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43637-1371086.html

上一篇:郭杰:关于故乡
下一篇:郭杰七绝二十首
收藏 IP: 120.229.29.*|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3 14: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