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夷山老师发布过一个学术报告预告:
博文1、
十大知识支柱:人类知识图谱之绘制
http://bbs.sciencenet.cn/blog-1557-724032.html
报告人:Chaim Zins, 以色列海法大学情报学教授
博文2、
这是武老师在另一篇博文对其进行的简介:
Zins的十大知识支柱分类体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272352.html
一大早,我先到科史所里向导师袁江洋先生通报,他提醒我,到中信所的路程不算短. 的确,总共花了一个小时左右才从 科史所到了中信所。
9:30,报告正式开始,武老师先简介了Zins,并且透露,是借Zins到中国旅游的时机,力邀其到中信所做一个报告。
报告中配备了一个翻译,并且武老师时而进行补充和解说,这种做法不错,虽然缩短了报告的实际时间或内容,但是边翻译边解说,尽量保证了报告内容的可懂性,而不是把报告变成英语听力训练。
Zins教授看来也明白这一点,开起了使用 希伯来英语和 中国英语 进行交流可能导致困难的玩笑,实际上,他的语速不快,很可能他也并不精通 口头英语。
主要内容,其实都在武老师的博文2, 以及 最后给出的链接中:
http://www.success.co.il/knowledge/languages/index.html。
当然Zins教授介绍的不仅于此,他是从他为什么要重新做一个人类知识分类说起的。
他认为他的体系优点是 3个S -- systematic ,smart,simple
他给出了4条知识分类体系应当满足的基本性质,例如 无重复性,无遗漏等。。。(很像是函数空间中对子函数的正交性和完备性的要求哦,^_^)
我想,这些优点,应当是任何一个知识分类体系都应当具有的,或者至少是其追求达到的目标。
其实,他的上面的介绍,是针对一个现场的学生的提问作出的回答。
学生问,如果按照他的标准分类,可能会使使用者在寻找自己所需的书籍的时候产生困难。
Zins 立刻给出了前述的回答,并且指出自己的体系完全满足这些要求。
当然,这是他的个人观点,就我个人而言, 我觉得,他的体系,更符合一个已经具有丰富知识的学者的,而不是某个学科方向的初学者。 毕竟,人类的知识体系跟教育体系紧密相连,一个从小就习惯了现行体系的年轻人,知识积淀又不够丰富的话,的确很容易在重新编制的知识体系中迷失方向。
当然,这可能跟武老师介绍的 --- Zins教授觉得自己不是信息科学中的一个技术人员而更像是其中的一个哲学家,而哲学自然是将人类所有知识抽象后做为研究对象的 -- 有关。
事实上, Zins 教授也颇为自己的这套体系而自得,他将之称之为 知识体系分类历史 中的一场 “哥白尼革命” -- 因为 他认为他做了一个 “paradigm shift” 的工作。
对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他说的是 库恩 的 范式 和 范式转换。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他用的名词是 MAP OF HUMAN KNOWLEDGE.。
MAP ,而不是 SYSTEM 或 STRUCTURE 或 更流行的 NET(WORK) (武老师在报告中间特意提醒了一句,MAP的二维性)。
从网络时代用户的习惯来看,大家可能更习惯了知识结构的网络特点 --- 任何一个知识点都可以跟另一个知识点建立链接。所以,Zins 的这套分类,到底实用性如何,有待继续讨论和检验。
因为从信息的角度来看,人类的知识体系,是个知识库,也可以看成是一个信息库,而从最底层的物理学的认识来看,一个三维体系所包含的所有信息,都可以被投影在其二维的表面上,这一原理,被称为全息原理,是在研究黑洞热力学和量子引力的过程中发现的。
所以,MAP 作为一个二维结构,理论上是可以包含其内部的所有信息的,何况只是给出一个分类。
(这段话,纯属本人的胡思乱想,将两个表面上毫无联系的领域硬生生捏在一起,诸位不必当真)。
当然,至少,他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类知识分类的体系提出了新的方案,仅此一点,就很有意义。
报告的最后,他还提到了追寻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啥的。他是以色列人吧? 以色列民族和华夏族,真的都是伟大民族呀,^_^。。。。。。。
当然,活动最后,少不了我们武老师画龙点睛的总结发言。
武老师接过Zins 的话题, 引用了北宋张载著名的四绝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注,几年前起,这四句话已经成为我的座右铭,^_^。。。。。。。。)
,来勉励听报告的年轻学子们, 要将人生的意义实现在自己的工作中 -- 即,努力思考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尽快发表,成为人类知识库中的一分子-- 能被全人类共享的 propositional knowledge 。
。。。。。。。。。。。。。
作为一个文献情报学的门外汉,我抱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想法来听了这场报告,收获感觉还不小,算得上不虚此行。
当然,更高兴的是,终于见到了 武老师 本人,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聆听这样的报告,以及和武老师面对面的交流。
^_^。。。。。。。。。。。。。。。。。。。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2: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