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Ai Publishing 植根中国 影响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aipublishing

博文

家具、建筑绝缘和电子产品的易燃性标准:收益与风险 | EMCON

已有 1829 次阅读 2022-3-29 09:45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家具、建筑绝缘和电子产品的易燃性标准始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旨在解决当时火灾数量急剧增加的问题。高浓度的化学阻燃剂,主要是卤代有机物,开始添加到产品中,以此达到消防安全标准。传统阻燃剂,例如多氯联苯、多溴联苯醚、六溴环十二烷等已经被《斯德哥尔摩公约》等法规和公约禁止,但是由于其难降解性与环境持久性,依然具有人体健康和环境污染风险。新型阻燃剂,例如磷酸三(1,3-二氯-2-丙基)磷酸酯、十溴二苯乙烷、双(2-乙基己基)四溴邻苯二甲酸酯和四溴双酚A等,通常能够满足易燃性标准,但也可能损害人体和环境健康。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仅靠毒理学证据和化学品监管不足以防止消费品中使用有毒的阻燃化学品。一些国家的最新实践表明,更新易燃性标准可以减少阻燃剂的使用的同时保持甚至提高消防安全水平。


作者从家具、建筑绝缘材料以及电子产品的易燃性标准出发,结合有机阻燃剂的效益与环境健康风险,指出了更新标准的必要性。在家具中,自五溴二苯醚在2004 年在欧盟被禁止使用后,有机溴和有机磷阻燃剂的混合物、磷酸三苯酯、异丙基磷酸三苯酯等开始作为新型阻燃剂加入到家居产品中,但是这些化学品仍具有一些不良健康影响。一方面,一些阻燃剂生产商和利益团体的组织了家具易燃性标准的改善。另一方面,历史上标准的决策并未考虑到用于满足建议标准的阻燃剂相关的潜在不利健康和生态成本。两方面因素都说明此类标准可能存在的不合理性。泡沫在建筑材料中主要用于绝缘,其中添加大量的阻燃剂,会对建筑工人、居住者产生人体暴露风险。研究表明,提高绝缘泡沫中的阻燃剂含量并不能直接降低火灾风险,隔热层已经能满足防火安全要求。天然羊毛、蜂窝玻璃、软木、酚醛热固性塑料和水泥泡沫通常可以通过基于 ASTM E84 的可燃性标准,而无需添加有害的阻燃化学品,有效替代现有绝缘泡沫来防止环境和人体危害。阻燃剂通常被加入到电子电气设备外壳中以防止着火。阻燃剂厂商极力推动“蜡烛标准” 评估电子设备是否被外部来源点燃。但根据美国国家消防协会的统计数据,消费电子协会和电信行业协会各自得出结论,蜡烛点燃消费电子产品的风险太低,不足以证明实施蜡烛火焰点燃要求是合理的。同时,过多阻燃剂添加会使这些废弃电子产品成为劣质黑色塑料,阻止了进一步循环使用,不符合欧洲循环经济战略。最后,作者指出未来还需要对阻燃剂有更深入的了解,以保证易燃性标准制定的合理性和环境健康效益。




文 章 信 息



文章标题:

Flammability standards for furniture, building insulation and electronics: Benefit and risk


研究团队:

Joseph A. Charbonnet, Roland Weber, Arlene Blum


期刊号:

Emerging Contaminants 6 (2020) 432-441


文章路径:

QR.jpg




鸣谢微信文章撰稿人:


刘国瑞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Emerging Contaminants副主编



关 于 期 刊


KeAi-CH-EMCON-Cover-768px.png


Emerging Contaminants是世界领先的研究解决由新兴污染物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期刊,入选2020年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目前已被BIOSIS(WOS数据库)Scopus收录。2020年CiteScore为9.7


关 于 主 编




主编丨余刚

清华大学



主编丨Stuart Harrad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UK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96796-1331503.html

上一篇:Natural Hazards Research专刊征稿 | 中国史前/历史时期特大自然灾害及其社会效应研究进展的回顾
下一篇:【天津大学赵广荣课题组】关于复杂天然产物的纤维素糖发酵的研究成果 ┃ SSB
收藏 IP: 103.47.5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1/0 | 鎬昏:0 | 棣栭〉 | 涓婁竴椤� | 璺宠浆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6 18: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