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chunLi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aochunLiu

博文

构建科研利益共同体的倡议

已有 3057 次阅读 2021-8-13 10:59 |个人分类:Scientist-hub|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309020242135141550.jpg


构建科研利益共同体的倡议

(简化版)

 

科学研究成本高,经费、平台和团队不完善的科学家,发展会受阻。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提出Scientist-hub (科学家联盟)的倡议,基于硬件平台和技术人才共享,充分激活科学家的发展潜能,承接企业的小型合作项目(技术咨询、产品失效分析和产品逆向设计攻关),获得现金流,反哺科研。

 

为了推动Scientist-hub这一倡议的落实,长沙理工金属研究所(Institute of Metals, IMS)决定将其电镜中心(TEM/ FIB/ SEM/ EDS/EBSD/TKD, in-situ heating, tensile holders)优先用于支持Scientist-hub会员的发展。推出“100万”补贴,支持50名青年科学家,启动“良性循环”的科研合作模式,共谋发展。

 

Scientist-hub这一倡议,我跟很多好友提过,在学术报告场合也多次阐述。大多的回复都是:你这倡议是很不错,我们都认同,只是怎么落地呢?

仔细想一想,也确实很难。

 

万事开头难,那我们此刻开启“分三步走”的探索模式。


第一步:构建一个基本完备的金属材料研究平台,支持50名青年科学家。启动“互信、互利”的发展模式;

第二步:“50名青年科学家”+“完备的硬件平台”,对接企业小型项目与子课题任务,与企业技术研发部门和资深科学家合作,扩大Scientist-hub的规模和材料研发硬件平台。启动“高效、共赢”的发展模式;

第三步:构建一个跨区域、跨单位的全新科研合作生态与联盟,成为科技创新与技术攻关的中坚力量,实业报国,回馈社会。启动“稳定、担当”的发展模式。

 

目前只能先讲这么多。

我担心没有讲清楚,发展逻辑再翻译一下:

首先,正式聚集50位愿意共同发展的年轻人(人员名单将向社会公布,请考虑好这一点);

其次,共享并优化各自的硬件/智力/时间匹配(“智力+时间”组合是最稀缺的资源),相互支持各自的科研工作(保障职业发展前途),为企业/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服务与整体解决方案(解决经费困境);

再次,以“50人”的资源(硬件、智力、时间)作为竞争力,吸引更多企业家和科研机构的资深教授/研究员加入,获得参与更大的科研任务与解决更重要的技术问题的机会,实现稳定/良性发展。

 

Scientist-hub是将这些跨地区、跨单位科研人员组织起来的一个“共同虚拟标签和身份”,共同维护并打造好这个标签的口碑和社会影响力,降低企业与科研机构筛选“靠谱合作伙伴”的难度,提高效率并降低成本。同时,加入”Scientist-hub”也是为孤立科研个体谋求稳定、持续性发展提供一次选择的机会。

 

推出“100万”补贴,支持50名青年科学家,是我自己为了争取这一次选择,而做的努力,具体措施如下:

(1)点击以下链接,填写并上传个人基本资料,线上PPT视频交流与相互介绍后通过申请;

http://scientist-hub1.mikecrm.com/uURQ9rl

(2)预付1万元,享受IMS电镜中心自有设备3万元测试机时与技术服务,参考对外测试收费标准(请点击查阅:设备对外开放公告),相当于FIB 500元/h,场发射TEM 267元/h,EBSD 200元/h,和视频引伸计小尺寸拉伸测试50元/个。(备注:预付1万元可以开发票);

(3)共享硬件、智力与时间,共同承接企业(微)小型项目和科研子课题,永久享受Scientist-hub成员之间硬件平台1/3市场价的超低折扣。

 

至于为什么要预付1万元,我也犹豫了一阵,担心谈钱伤感情。但是,在没有大项目合作支撑的前提下,不谈钱的合作也可能很难维持,这就算是一个基本的筛选门槛吧。

 

人生所有的努力就是为了让人有机会去做选择。

 

加入Scientist-hub,与更多像你我一样的青年科学家一起,为自己的科研发展之路,打造一个新的机遇,艰苦创业,自力更生,成就彼此,服务社会。

 

倡议发起人:刘小春

2021-08-11 于长沙

https://www.csust.edu.cn/clgcxy/info/1033/2924.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84051-1299564.html

上一篇:开通科学网博文的第一天
下一篇:从微观看校徽,从宏观看个人发展
收藏 IP: 113.246.206.*| 热度|

3 张鹰 郑永军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5: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