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eam071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ream0711

博文

孙悟空暴走学术路(三)

已有 2694 次阅读 2021-9-7 15:03 |个人分类:随想|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面试很顺利,孙悟空如愿入职,并加入了一个由一位学术大牛领导的学术团队。他与这位大牛初次见面就相谈甚欢。在交流了一点学术计划后,孙悟空发现这位大牛很喜欢他的研究方向,心想:“这只是我的整个学术计划的一点边角料而已,就此也能引起这位大牛的兴趣,若整个学术计划得以实施,未来可期啊”,想到这,他激动的内心久久不能停歇。

       其实,孙悟空的学术计划也很简单,通过翻阅最近发表的一些文章,他发现,学科之间的壁垒越来越厚。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研究越来越细,在一个小领域的成果越来越多,致使很多科研工作者在他们所在的小领域里不能自拔。在他们看来,他们的工作就是“顶、细、新”,其实并不然。因为缺乏对其它学科的了解以及缺乏与其它领域学者的交流,致使很多研究获得的只是片面的结论。伟大的物理学家薛定谔认为,一群专家在一个狭窄的领域所取得的孤立的知识,其本身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只有当他与其他所有的知识综合起来,并且有助于整个综合知识体系回答"我们是谁"这个问题时,它才真正具有价值。他认为科学是我们致力于回答一个包容了所有其他问题的重大哲学问题,即我们是谁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

       孙悟空认为,如果能够设计一些实验,将多个研究方向连接起来,所得结果不但创新性强,文章容易发表,还利于推动学科的发展。对于实验的设计,他一点都不会担心,因为他对各个学科都有过深入研究,因此,在对实验的把控方面,他还是很有信心的。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他申请的项目一次次的被以缺乏创新性,缺乏研究基础,文章档次不高等理由拒之门外,他写的文章也因不适合杂志投稿范围等理由在各个出版社流浪。与此同时,他的同事却频频捷报来传。研阅了其同事的成果后,他迷茫了。。。。。。

       同事A 的大作是,如果将一棵树从中砍断,树就变矮了。结果可靠,推论合理,毫无毛病。然而,他迷惑的是,这种结果还需要研究吗?还需要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去获取吗?,然而,这样的文章就是发表了,还是一区杂志。。。。。。

       同事B的大作是,一位百米赛跑的运动员,从50米开始跑,比从起点开始跑会先到达终点。该同事认为,数字50比100小,尽管如此,百米运动员却能从小处出发,先行到达终点。悟空迷茫了,因为结果没有错,50就是比100小,运动员从50米处开始跑就是比从起点开始跑先到终点,但人人都知道的结果,怎么就变成了“能从小处出发,先行到达终点”这一不得了的创新了呢?更有意思的是,所发表杂志的影响因子快到20分了。。。。。。

       同事C的大作是,发明了一种以土壤为燃料的汽车,因为土壤里存在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变成甲烷的微生物,甲烷燃烧产生的热能可以驱动汽车运行。“土壤里存在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变成甲烷的微生物”没有错,“甲烷燃烧产生的热能可以驱动汽车运行”也没有错,该研究有理有据。。。。。。 

       同事D的大作是,发现青蛙的听力在腿上,因为他将一只正常的青蛙放在桌子中央,一敲打桌子,青蛙就跳走了,可是如果把青蛙的腿砍掉,还是放在桌子的中央,无论怎么敲桌子,青蛙都不会动,因此得出,青蛙的听力在腿上。。。。。。

       同事E的大作是,发现树木会释放一种对人有害的气体,因而建议合理植树造林。树木会释放这种气体,没错;这种气体过量对人体有害,没错;然而,树木释放的这种气体的浓度远低于该气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的浓度啊。。。。。。

       同事F的大作是,发现黄鼠狼可以让鸡突变为土豆,因为他将黄鼠狼放在装有一只鸡和一个土豆的笼子里,一天后取出黄鼠狼,发现笼子里只剩下土豆,鸡没了,由此可见,黄鼠狼的存在让笼子里土豆的数量占比由原来的50%变成了100%。。。。。。。

       同事G的大作是,发现钟表的时针与人的饥饿程度密切相关,因为当时针指在数字6或12时,人一般都会感觉到饿。。。。。。

       同事H的大作是,用火烧一根木头,可以让木头更快的变成可作为肥料的灰分。。。。。。

       。。。。。。

       悟空越想越郁闷,真想一个筋斗云翻到南极去凉快一下,可惜此时,他已法力全无。

       。。。。。。(未完待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9210-1303230.html

上一篇:孙悟空暴走学术路(二)
下一篇:《隐藏的动力: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价值》一书的电子稿
收藏 IP: 112.54.33.*| 热度|

7 卜令泽 杨正瓴 刁承泰 王启云 谢煜 王明 张晓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9 15: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