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全球展望(24)
A GLOBAL PERSPECTIVE ON ORAL VACCINATION OF WILDLIFE AGAINST RABIES
前记:
人类狂犬病的99%以上来源于狗。只要实现了狗群中狂犬病的彻底消除,就能确保人类狂犬病的彻底消除。
2015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国际组织联合提出了到2030年在全球实现犬介导的人类狂犬病零死亡(Rabies: Zero by 2030)的战略目标。我国政府也承诺将在2030年全面消除本土狂犬病。
由于狂犬病毒在多种野生动物中持续传播,难以通过疫苗接种或隔离彻底消灭,对狂犬病目前设立的目标只能是消除而不是根除,只能是要求在人类及其主要传染源--狗中将狂犬病彻底消除。
在猫狗和人群中消除狂犬病以后,仍然存在从野生动物输入狂犬病的风险,仍需持续监测野生动物和猫狗并采取防控措施,如发现突发的由野生动物引发的狂犬病的个别病例时,要及时在周边的猫狗和人群中进行预防性疫苗接种,以防疫情扩大。
理想状态当然是将狂犬病彻底根除,因此从现在开始就要积极探索在野生动物中消除狂犬病的可行方法。
以下综述论文概述了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对未来的展望(见参考文献)。
该综述论文的7位作者都是国际知名的狂犬病专家,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以色列、德国和韩国。其第一和通讯作者是美国的Charles E. Rupprecht博士,他是目前在世的全球最著名的狂犬病专家,是过去三十年全球在狂犬病研究方面发表论文最多的作者,曾于2021年获得国际兽医卫生协会( International Veterinary Health,IVH)的狂犬病英雄奖(Rabies Hero Awards)(见相关博文)。
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全球展望(24)
5.在各地理区域的应用(REGIONAL APPLICATIONS)(续)
5.7. 非洲(Africa)(1)
生态条件似乎仅在南部非洲的草原、热带的稀树大草原(savanna)、半荒漠(semidesert)、灌木丛(scrub)和林地(开阔树冠层)中支持由野生食肉动物传播的狂犬病。在这里,已经确定了几个非专一食肉动物宿主,或者有证据表明它们各自独立地携带了不同的狂犬病毒(RABV)遗传谱系,例如黑背豺(Lupulella mesomelas)和侧条纹豺(Lupulella adustus)(Bingham and Foggin 1993)、黄鹅(yellow mongoose)、笔尾獴(Cynictis penicillata)(Everard and Everard 1988; King et al. 1993; van Zyl et al. 2010),、大耳狐(Otocyon megalotis) (Swanepoel et al. 1993)以及非洲灵猫(Civettictis civetta)(Sabeta et al. 2008)。此外,有关在纳米比亚的多种大羚羊(Tragelaphus strepsiceros)中发现数千例狂犬病病例(以及一种假定的新型病毒传播模式)的报告,为推测这种广泛分布于东非和南部非洲的林地羚羊(woodland antelope)(IUCN Species Survival Commission 1999)是否可能成为食草动物狂犬病病毒的储存宿主提供了依据(Barnard et al. 1982; Scott et al. 2016)。或者,这种现象可能是纳米比亚野生动物中狂犬病毒通过CST(跨物种传播)而在貉中广泛流行性循环的一部分 (Bellan et al. 2012; Hikufe et al. 2019; Muller et al. 2022)。
尽管在北半球,对郊狼、狐狸、浣熊、貉等野生动物进行大规模疫苗接种被认为是管理野生动物传播的狂犬病问题的主要方法,但在非洲,野生动物的口服狂犬病疫苗(ORV)接种不幸从未作为一种综合控制策略在小规模或大规模层面上得到应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LMIC)中,野生动物狂犬病监测仍然不够完善。管理工作的主要重点在于犬类,因为犬类是狂犬病毒的主要宿主和传播媒介,因此在LMIC中对公共卫生和农业构成最大的威胁(Hampson et al. 2015)。此外,在非洲预防、控制并最终消除犬类狂犬病已经是一项重大挑战,尤其是在资源匮乏的地区 (Haselbeck et al. 2021)。如果野生动物狂犬病是个问题,采用ORV (口服狂犬病疫苗)接种技术来加以控制,可能会使大多数低中等收入国家不堪重负,因为现有的资源本来就有限,需要加以精准利用,不能因此而偏离到 2030 年实现彻底消除由犬传播的人类狂犬病这一雄心勃勃的全球目标(Abela Ridder et al. 2018)。
在欧洲和北美地区,ORV(口服狂犬病疫苗)的成功引发了早期的科学研究兴趣,即探究这种方法是否也能适用于潜在的非洲非专一食肉动物栖息地或极度濒危的犬科物种。因此,在非洲物种中进行了几项实验研究。这些研究包括黑背和侧条纹豺 (Bingham et al. 1995, 1999),、非洲野狗(Lycaon pictus) (Knobel et al. 2003)以及大羚羊 (greater kudu )(Muller et al. 2022; Hassel et al. 2018),结果显示,有复制能力的病毒疫苗,无论是减毒的MLV(改良活病毒疫苗)还是重组载体疫苗,在口服应用后都具有免疫原性,能够诱导产生 VNA(病毒中和抗体),这些抗体极有可能对RABV(狂犬病毒)街毒变种具有有效的抵御作用(表 6)。
表 6. 对非洲豺属物种黑背豺 (Lupulella mesomelas)、侧条豺 (Lupulella adusta)、野狗(Lycaon pictus)以及大羚羊(Tragelaphus strepsiceros)进行的实验研究,涉及使用多种狂犬病疫苗的情况。
Species 物种, Oral vaccination 口服疫苗接种(Vaccine strain 疫苗毒株,Dose 剂量,Route 接种途径,Immune response免疫反应), Challenge挑战(Dose 剂量,Survival 存活率), Reference 参考文献
a. log 10 tissue culture infectious dose 50% (TCID50)/mL.
50%组织培养感染剂量 的 log 10对数值(TCID50)/毫升。
b. Direct oral administration.
直接口服给药。
c. log 10 mouse intracerebral lethal dose 50% (MICLD50)/0.03 mL.
50%小鼠脑内致死剂量的 log 10 对数值(MICLD50)/0.03 毫升。
d. Cut-off: 0.5 IU/mL.
截断值:0.5 国际单位/毫升。
e. Cut-off: 0.2 IU/mL.
截断值:0.2 国际单位/毫升。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Charles E. Rupprecht, Tore Buchanan, Florence Cliquet, Roni King, Thomas Muller,Boris Yakobson, and Dong-Kun Yang, A GLOBAL PERSPECTIVE ON ORAL VACCINATION OF WILDLIFE AGAINST RABIES,Journal of Wildlife Diseases, 60(2) : 241-284 , 2024, URL: https://doi.org/10.7589/JWD-D-23-00078.
相关博文:
三十年来全球发表狂犬病研究论文最多的国家和个人 2021-6-14
传染病的消除和根除:这两个重要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2025-02-24
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全球展望(1) 2025-02-26
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全球展望(2) 2025-02-28
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全球展望(3) 2025-03-02
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全球展望(4) 2025-03-04
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全球展望(5) 2025-03-06
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全球展望(6) 2025-03-08
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全球展望(7) 2025-03-10
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全球展望(8) 2025-03-12
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全球展望(9) 2025-03-14
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全球展望(10) 2025-03-16
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全球展望(11) 2025-03-18
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全球展望(12) 2025-03-20
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全球展望(13) 2025-03-22
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全球展望(14) 2025-03-24
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全球展望(15) 2025-03-26
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全球展望(16) 2025-03-28
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全球展望(17) 2025-03-30
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全球展望(18) 2025-04-01
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全球展望(19) 2025-04-03
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全球展望(20) 2025-04-05
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全球展望(21) 2025-04-07
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全球展望(22) 2025-04-09
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全球展望(23) 2025-04-11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2 20: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