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际关系对幸福感影响竟如此大
影响生活满意度的因素众多,但哪些因素对整体幸福感影响最大?一项由美国和加拿大研究者共同完成并发表于 Frontiers in Psychiatry(IF:3.2 | CiteScore:6.2)的研究,邀请了近 500 位年龄在 20 至 69 岁之间的参与者,旨在了解不同生活情境中幸福感的变化。
研究表明,增加社交频率、促进人际连接以及有助于为他人带来幸福感的生活情境对个体自身幸福感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例如,伴侣关系(特别是婚姻)以及为人父母等。
就业状况和年龄也会影响整体幸福感,但不如人际关系的影响强烈。家庭收入的影响甚微,且研究发现不同性别在整体幸福感方面并无显著差异。研究人员指出,在各种生活情境中,有目标性的贡献和社会连接,以及由此产生的效能感和自身的重要性认知是幸福感差异的关键驱动因素。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原文链接👇
https://www.frontiersin.org/journals/psychiatry/articles/10.3389/fpsyt.2024.1516729/full? utm_source=kexuewang&utm_medium=cpm&utm_content=V214&utm_campaign=webpromochn |
母亲歌唱对早产儿神经行为发育或有正面影响
新生儿护理水平的提高,提升了早产儿的生存率。然而,早产仍可能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给婴儿、家庭和社会造成短期和长期的健康挑战。
来自瑞士和意大利的研究团队在 Frontiers in Psychology(IF:2.6 | CiteScore:5.3)发表的研究中,他们要求介于 25 至 32 周出生的婴儿的母亲,每周进行三次、每次 20 分钟对婴儿进行语言和歌唱互动。随后,研究人员观察这些早产儿在出生时和三个月大时的自发性运动(涉及全身的动作)。这些运动可作为神经系统发育缺陷的早期标志。
结果显示,针对婴儿的现场人声互动对早产儿三个月时的神经行为发育具有持续的积极影响。研究者认为,这突显了母亲的歌唱和语言对改善早产儿自发性运动的潜在脑机制。
图片来源:Ave Calvar
原文链接👇
https://www.frontiersin.org/journals/psychology/articles/10.3389/fpsyg.2025.1536646/full? utm_source=kexuewang&utm_medium=cpm&utm_content=V214&utm_campaign=webpromochn |
父母沉迷手机,孩子或更易成瘾
手机无处不在,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使我们试图减少使用时间。
发表于 Frontiers in Psychiatry(IF:3.2 | CiteScore:6.2)的一项新研究中,中国的研究团队持续六个月观察了父母在亲子互动过程中持续使用手机(亦称为“低头族”现象,phubbing)与孩子手机成瘾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父母的沉迷行为与孩子手机成瘾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潜在机制包括适应不良的认知(即对虚拟世界产生过高评价,从而认为虚拟世界优于现实世界的扭曲信念)和自我控制损耗(即在耗尽有限自控力后,导致个体自控能力下降)。研究团队指出,与某些养育方式不同,phubbing 并不直接诱发负面情绪,因此容易被忽视。但不可忽视的是,这种行为会严重影响孩子,甚至可能导致手机成瘾等问题。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原文链接👇
https://www.frontiersin.org/journals/psychiatry/articles/10.3389/fpsyt.2024.1470306/full? utm_source=kexuewang&utm_medium=cpm&utm_content=V214&utm_campaign=webpromochn |
父母将孩子与他人比较可能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养育方式对孩子日后的发展影响深远。当父母将其他孩子作为榜样展示给自己的孩子时,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导致自尊心降低。
在一项针对超过 500 名中国儿童进行的研究中,由捷克的研究团队探讨了父母将自家孩子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对青少年自尊心的影响,并将研究成果发表于 Frontiers in Psychology(IF:2.6 | CiteScore:5.3)上。
研究发现,父母将孩子与他人比较会对青少年的自尊心产生直接和间接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会通过间接途径影响其自我认知。研究者指出,当父母频繁暗示自家孩子不如别人时,无疑会削弱孩子的自尊,进而影响其自我认知和心理健康。研究人员认为,虽然社会比较总体上并不可取,但如果父母教导孩子保持乐观,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比较带来的负面影响。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原文链接👇
https://www.frontiersin.org/journals/psychology/articles/10.3389/fpsyg.2025.1473318/full? utm_source=kexuewang&utm_medium=cpm&utm_content=V214&utm_campaign=webpromochn |
为了面子说谎,青少年可能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青少年和其他人一样,有时会出于利他目的说谎(亲社会性说谎),有时则会为了自身利益而说谎。同时,青少年通常对自身声誉非常敏感。个体对声誉的关注程度不同,表现为避免他人负面评价(避免被拒绝)或寻求他人正面评价(寻求赞扬)。
在 Frontiers i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新晋期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日本的研究团队探讨了青少年在说谎后是否因为对自身声誉的关切而导致更高的抑郁水平。
研究发现,当避免被拒绝和寻求赞扬程度均较高,或者拒绝回避程度高但寻求赞扬程度低时,亲社会性说谎者的抑郁程度较高。拒绝回避程度低而寻求赞扬程度高时,同一群体的抑郁程度较低。此外,研究表明,无论拒绝回避和寻求赞扬程度如何,倾向于自私性说谎的青少年往往表现出更高的抑郁程度。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原文链接👇
https://www.frontiersin.org/journals/developmental-psychology/articles/10.3389/fdpys.2024.1513617/full? utm_source=kexuewang&utm_medium=cpm&utm_content=V214&utm_campaign=webpromochn |
有众多优质的文章持续发表在 Frontiers 的期刊内,而你可能由于种种原因难免会有遗珠之憾。从现在起,Frontiers 将定期从全球最优秀的研究成果中撷取一些你可能错过了的精彩论文,以上为该系列的 2 月情人节特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4 06: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