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化学工程(GreenChE)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reenChE IF=9.1,Q1区,CiteScore=11.6

博文

[转载]「好文分享」Mo掺杂FeCo-Se气凝胶高效催化OER和ORR过程

已有 1674 次阅读 2023-3-17 18:05 |个人分类:精选文章|系统分类:论文交流|文章来源:转载

Research Paper

Bifunctional Mo-doped FeCo-Se aerogels catalysts with excellent OER and ORR activities for electro-Fenton process

Fengjiang Chen, Fan Yang*, Sai Che, Hongchen Liu, Chong Xu, Neng Chen, Yankun Sun, Chunhui Yu, Zhijie Wu, Yongfeng Li*

https://doi.org/10.1016/j.gce.2022.11.003

扫码或复制链接获取原文

01

文章导读

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广泛存在对生态系统和公共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许多微污染物即使浓度很低也具有极高的毒性,需要有效去除。然而,许多难以去除的有机污染物,特别是抗生素芳香族化合物,很难被传统的水处理技术去除。通过强氧化性的∙OH氧化有害污染物的电芬顿技术(EF)特别适合降解这种顽固化合物。传统EF活性组分的生成一般包括两个过程:(1)阳极氧化生成活性氧和羟基自由基;(2)溶解氧(通过泵入空气或氧气产生)在阴极经过氧还原过程生成过氧化氢,随后经过均相或非均相反应生成∙OH。传统的EF阳极以BDD、Pb、Ti/SnO2和Au为主。虽然它们具有较高的析氧过电位,但昂贵的成本和较高的能耗限制了其在实际水处理中的应用。如果这些高耗能的阳极可以被优良的析氧催化剂所取代,它可能有助于在实现系统自供氧的同时降低能耗,从而避免额外空气或氧气的添加。因此,开发具有高效OER和ORR活性的双功能过渡金属催化剂对于提高常规水处理工艺的能源效率和阴极电催化活性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李永峰教授、杨帆教授团队通过简单溶液还原法,以Fe、Mo和Co盐溶液为原料,NaBH4同时充当还原剂和模板剂,成功制备了三金属FeCoMo气凝胶,随后通过上下游气相沉积法,实现了Co表面的硒化,得到Mo掺杂的FeCo-Se气凝胶。受益于气凝胶3D交联骨架结构提供的大比表面积,金属活性位点的充分暴露为ORR和OER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活性位点,这保证了H2O2的快速生成,同时,生成的H2O2在Fe原子表面被快速活化产生∙OH,从而实现了高效的非均相EF催化过程。文章发表在“Green Chemical Engineering”,题为“Bifunctional Mo-doped FeCo-Se aerogels catalysts with excellent OER and ORR activities for electro-Fenton process”。

02

研究亮点

1. 制备的Mo掺杂FeCo-Se气凝胶具有分层多孔的纳米线交联骨架结构。

2. 制备的FeCo-Se气凝胶OER过电位仅为235 mV@10 mA/cm2,这保证了EF系统的自供氧,避免了EF系统中额外的氧气添加。

3. DFT计算揭示了Mo掺杂和硒化对OER和ORR过程中FeCo气凝胶催化性能的影响。

03

内容概述

该工作以金属盐溶液为原料,通过硼氢化钠的还原作用以及产生H2的气体模板作用,制备了纳米线交联的多孔气凝胶,通过冷冻干燥得到MoFeCo MAs粉末,随后,在400 ℃通过上下游气相沉积,实现了气凝胶的硒化,成功制备了MoFeCo-Se气凝胶材料(图1a)。

图1. MoFeCo-Se MAs的制备过程及其形貌特征。


通过SEM和TEM表征,可以观察到合成的MoFeCo-Se MAs中纳米线的直径尺寸在100 nm左右,并且,材料表现出良好的结晶度,0.26 nm的晶格条纹对应CoSe2的(111)晶面(图1b-f)。相应的EDS-Mapping图显示Co、 Fe、 Mo和Se元素均匀分布,这说明成功制备了MoFeCo-Se MAs气凝胶。

图2. (a) Fe1Co3 MAs、Mo0.3Fe1Co3 MAs 和Mo0.3Fe1Co3-Se MAs的XRD图和(b)N2吸附-解吸等温线。


对应的XRD如图2a,Fe1Co3 MAs样品在2θ = 44.9°处的唯一吸收峰与Co7Fe(PDF#50-0795)的(110)晶面对应,在Mo0.3Fe1Co3 MAs的XRD中,只观察到Co7Fe3 (2θ = 45.1°)的特征峰,表明Mo的存在形式为掺杂或非晶态。Mo0.3Fe1Co3 MAs在Se气氛中煅烧后, 2θ = 30.7°、34.5°、35.9°和47.7°的不同峰分别对应于CoSe2 (PDF#53-0449)的(101)、(111)、(120)和(211)晶面,2θ = 45.2°的吸收峰对应于Co7Fe3的(110)晶面,这表明表面的成功硒化。同时,N2吸附-脱附曲线表明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图2b)。

材料的OER测试表明Mo0.3Fe1Co3-Se MAs在10 mA/cm2的过电位仅为235 mV,Tafel斜率为73 mV dec-1,优于RuO2,出色的OER活性保证了阴极ORR过程的氧气提供(图3)。Mo0.3Fe1Co3-Se MAs的拟合电阻值(Rct)为24.58 Ω,远低于Mo0.3Fe1Co3 MAs (41.45 Ω)和Fe1Co3 MAs(70.41 Ω),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电子传递能力。

图3. Fe1Co3 MAs、Mo0.3Fe1Co3 MAs 和 Mo0.3Fe1Co3-Se MAs的OER性能评价。


DFT计算表明(图4),在整个OER过程中,反应能垒从2.11 eV(Fe1Co3 MAs)降低到1.96 eV(Mo0.3Fe1Co3 MAs)和1.58 eV(Mo0.3Fe1Co3-Se MAs),说明Mo掺杂和硒化物的形成大大降低了OH-的吸附,同时促进了*OOH的转化和O2的生成。

图4. 反应自由能的台阶图。


ORR测试表明Mo0.3Fe1Co3-Se MAs具备出色的2e-氧还原活性,对比Fe1Co3 MAs和 Mo0.3Fe1Co3 MAs,Mo0.3Fe1Co3-Se MAs表现出更高的正起始电位和更强的氧还原峰,除此之外,相应的LSVs测试表明Mo0.3Fe1Co3-Se MAs的H2O2选择性在较宽的电压范围保持在80%以上,电子转移数为2.2,这说明其具有较好的2e- ORR性能(图5)。

图5. Fe1Co3 MAs、Mo0.3Fe1Co3 MAs 和 Mo0.3Fe1Co3-Se MAs的ORR性能评价。


基于上述出色的OER和ORR性能,通过带有阴离子交换膜的H型电解槽搭建了EF-OER耦合装置,在80 min内阴极可以实现20 mg/L MB的完全褪色(图6c),对应的溶液紫外吸收峰趋近0,而阳极室溶液的褪色基本可以忽略(图6c),相应的紫外吸收峰表现出轻微的降低,这一结果表明MB的降解主要归因于阴极出色的电芬顿性能,而非阳极的氧化过程。

图6. (a)阴极溶液随时间的吸光度变化,(b)阳极溶液随时间的吸光度变化,(c-e)阴极和阳极去除MB的性能对比图。

04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通过简单制备过程合成了三元过渡金属Mo0.3Fe1Co3-Se气凝胶,其在电芬顿过程中表现出出色的性能。气凝胶独特的多孔交联结构赋予了催化剂丰富的活性位点和高效的传质途径,此外,Mo掺杂可导致CoSe2的晶格收缩和金属性质,有利于加速电子转移。DFT计算结果揭示了硒化处理有助于降低OER和ORR过程的反应能垒,从而优化了反应动力学。该工作为过渡金属基材料的在电芬顿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讯作者简介  

杨帆 教授

杨帆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获日本东北大学博士学位。2012年-至今,受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工程与环境学院;2013年评为副教授(硕导),2016年获得校拔尖人才,2019年评为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材料化工,主要研究方向为碳基催化材料的构筑及其在催化、能源和环境等领域的应用研究。目前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及企业项目10余项,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18项,其中3项专利实现产业转化,发表SCI论文110余篇。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专利优秀奖1项。出版教材1部,论著1部。

李永峰教授

李永峰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新能源与材料学院院长。“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04年获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艺专业博士学位,2004-2006年,日本东北大学COE研究员;2006-2008年,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特别研究员;2008-2011年,日本东北大学助理教授;2011-至今,受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研究方向为材料化工,主要从事石墨烯等二维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主持1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多项科研成果实现了产业化转化及工业化生产。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8项,其中8项专利实现产业化转化。在Nature Commun.、J. Am. Chem. Soc.、Chem. Eng. J. 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0多篇,出版专著2部。社会兼职包括:北京市昌平区政协委员,中国颗粒学会第六、七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矿物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第七届石墨及石墨材料产业专业委员会理事等。



期刊简介

Green Chemical Engineering(GreenChE)于2019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2020年9月正式创刊,目前已被DOAJ、EI、Scopus和CSCD数据库收录。GreenChE以绿色化工为学科基础,聚焦"绿色",立足"工程" ,注重绿色化学、绿色化工及其交叉领域的前沿问题,紧紧围绕低碳化、清洁化和节能化的发展要求。目前是对读者和作者双向免费的开源期刊。



竭诚欢迎各位老师同学积极投稿!


E-mail: gce@ipe.ac.cn

Tel: 86-10-82544856

Web: http://www.keaipublishing.com/gce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64012-1380802.html

上一篇:[转载]Green Chemical Engineering(GreenChE)2023年第4卷第1期上线啦
下一篇:[转载]热烈祝贺!GreenChE 21位编委入选Elsevier 2022“中国高被引学者”
收藏 IP: 159.226.21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9 02: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